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白首 bái shǒu
(1).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前蜀 韦庄 《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 清 吴敬梓 《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漢語大詞典》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漢語大詞典》
相知 xiāng zhī
(1).互相了解,知心。《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晋 陶潜 《拟古》诗之八:“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唐 韩愈 《论荐侯喜状》:“或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人民日报》1983.2.7:“人往往总有一两个和自己比较亲近、相知又最深的人。”
(2).互相知心的朋友。 唐 马戴 《下第再过崔邵池阳居》诗:“ 关 内相知少,海边来信稀。” 宋 辛弃疾 《夜游宫·苦俗客》词:“几箇相知可喜,才廝见,説山説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狂蜂浪蝶,夭桃队里觅相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此书印行之后,屡承相知发其谬误,俾得改定。” ——《漢語大詞典》
(2).互相知心的朋友。 唐 马戴 《下第再过崔邵池阳居》诗:“ 关 内相知少,海边来信稀。” 宋 辛弃疾 《夜游宫·苦俗客》词:“几箇相知可喜,才廝见,説山説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狂蜂浪蝶,夭桃队里觅相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再版附识》:“此书印行之后,屡承相知发其谬误,俾得改定。” ——《漢語大詞典》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 〔~豫〕迟疑不决。
- 〔~疑〕迟疑。
-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按剑(按劍)àn jiàn
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 清 戴名世 《〈阙里纪言〉序》:“吾儒之徒皆为之固其壁垒,树其旗帜,相与裂眥大呼,按剑操刃於先生,以快彼之心而后已。”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然而,明珠投暗,遭按剑之叱,陈鐘鼓於 鲁 庭,爰居弗享也。” ——《漢語大詞典》
朱门(朱門)zhū mén
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背朝华於朱门,保恬寂乎蓬户。”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明 李攀龙 《平凉》诗:“惟餘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帝子家。” 清 吴伟业 《芦州行》:“金戈铁马过江来,朱门大第谁能顾。” ——《漢語大詞典》
先达(先達)xiān dá
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后汉书·朱晖传》:“初, 暉 同县 张堪 素有名称,尝於太学见 暉 ,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 暉 臂曰:‘欲以妻子託 朱生 。’ 暉 以 堪 先达,举手未敢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爰及农商工贾,廝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唐 牟融 《赠浙西李相公》诗:“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羡昔贤。”《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子文 ﹞出塲来将考卷誊写出来,请教了几个先达几个朋友,无不嘆赏。” 李详 《论桐城派》:“诚知文章一道,大则笼罩百家,自铸伟词,小亦钻仰先达,树义卓然。” ——《漢語大詞典》
笑弹(笑弹)
王维 诗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分类字锦》
冠 guān/guàn《國語辭典》
冠 [ guān ]
名- 帽子。如:「皇冠」、「凤冠」、「桂冠」、「怒发冲冠」。《左传·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
- 位于顶端像帽子的东西。如:「鸡冠」、「花冠」。南朝陈·徐陵〈斗鸡〉诗:「花冠已冲力,芥爪复惊媒。」
冠 [ guàn ]
动- 戴帽子。《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
- 男子已成年。唐·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朱重长成一十七岁,生得一表人才,须然已冠,尚未娶妻。」
- 覆盖。《文选·江淹·杂体诗·谢仆射》:「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
- 超越、领先。如:「独冠群芳」。《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太史公曰》:「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加上。如:「冠夫姓」、「冠罪名」。
- 一种古代的仪式。为年满二十岁的男子戴上帽子的成年礼。后亦称成年男子为「冠」。《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 第一的、最优秀的。如:「冠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