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苏轼宋代〕《夜泛西湖五绝 其一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新月生魄五六盘桓

新月 xīn yuè
(1).农历每月初出的弯形的月亮。 南朝 陈 阴铿 《五洲夜发》诗:“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宋 朱敦儒 《好事近·渔父》词:“晚来风定钓丝閒,上下是新月。”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七夕用六日》:“ 宋 张耒 《柯山集》《七月六日》二首,其第二首云‘黄昏楼角看新月,还是去年牛女时。’” 郁达夫 《沉沦》四:“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
(2).农历月逢十五日新满的月亮。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3).朔日的月相。此时月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其暗面正与地球相对,地球上不见月光,称为定朔。  ——《漢語大詞典》
生魄 shēng pò
(1).指月未盛明时所发的光。 唐 李商隐 《碧城》诗之三:“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宋 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之一:“新月生魄迹未安,纔破五六渐盘桓。”参阅 王国维 《生霸死霸考》
(2).活人的魂魄。 唐 韩偓 《惆怅》诗:“身情长在暗相随,生魄随君君岂知。”  ——《漢語大詞典》
迹 ( 跡 ) jì《國語辭典》
  1. 「迹 」的异体字。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1.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2.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3.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4.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5. 姓。如明代有才宽。
  1.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2.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3.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破 pò《國語辭典》

破 [ pò ]

  1. 毁坏、使碎裂。如:「家破人亡」、「破斧沉舟」。《荀子·劝学》:「风至笤折,卵破子死。」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突破、破除。如:「破戒」、「破纪录」。《红楼梦·第一回》:「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3. 击败、攻下。如:「破城」、「大破敌军」。《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4. 剖开、劈开。如:「势如破竹」、「乘风破浪」、「将西瓜破成两半。」
  5. 剖析、分析。参见「破题 」条。
  6. 揭穿,使真相大白。《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一似你先时破我的肉是狗肉,几乎教我不撰一文。」《老残游记·第五回》:「齐心齐意要破这一案。」
  7. 花费、消耗。如:「破财」、「破费」。唐·温庭筠〈苏小小歌〉:「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
  8. 尽、穷尽。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 使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而不完整。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0. 穿、透、揭穿。如:「识破」、「点破」、「说破」、「一语道破」、「看破红尘」。
  1. 形容受到损坏而残破的东西。如:「破船」、「破鞋」、「破布」。
  2. 差劲、低劣。如:「他的数学非常破。」、「你这套破理论少说为妙,免得被人嘲笑。」
  1. 唐宋燕乐大曲的后半部。其中以舞蹈为主,乐器伴奏,或有歌唱。因其节拍急促繁碎,故称为「破」。唐·白居易〈卧听法曲霓裳〉诗:「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 时。」《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唱一个娇滴滴的曲儿,舞一个妖媚 媚的破儿。」也称为「曲破」。
五六
唐 卢仝 楼上女儿曲 箜篌历乱五六弦,罗袖掩面啼向天。
唐 白居易 题座隅 历官凡五六,禄俸及妻孥。
唐 白居易 西原晚望 新屋五六间,古槐八九树。
宋 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 其一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元 杨载 雪轩 仙人五六辈,飞下白云中。  ——《骈字类编》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1.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2. 加剧:疾大~。
  3. 疏导:~九川。
渐 [ jiān ]
  1.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2. 流入:东~于海。
盘桓(盤桓,槃桓)pán huán
(1).徘徊;逗留。《文选·班固〈幽通赋〉》:“承灵训其虚徐兮,竚盘桓而且俟。” 李善 注:“盘桓,不进也。”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唐 刘希夷 《捣衣篇》:“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悵盘桓。”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揖山 有田在 东海 永泰沙 ,又偕余往收其息,盘桓两月。” 秦牧 《艺海拾贝·北京花房》:“在里面盘桓,时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趣。”
(2).周旋;交往。《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二将骤征鞍,盘桓两阵前。” 明 张景 《飞丸记·月下伤怀》:“幸得此地有个 张妈妈 ,朝夕宽慰盘桓。”《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我曾经与 黄龙子 盘桓多日,故能得其梗概。”
(3).玩弄;逗弄。《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 汪大尹 ﹞即教令史去唤两个妓女,谁知都被那和尚们盘桓了一夜,这时正好熟睡。” 柔石 《别》:“狗要跟着他走,他又和狗盘桓了一息,抚抚狗底耳,叫狗蹲在门底旁边。”
(4).盘旋;曲折回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桓水》:“ 雍 戎 二野之间,人有事於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 桓 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 桓 ,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端的个路盘桓,山掩映。” 清 龚自珍 《清平乐》词:“青谿一曲盘桓,粥鱼茶饭荒寒。”
(5).广大貌。《文选·陆机〈拟青青陵上柏诗〉》:“名都一何綺,城闕鬱盘桓。” 吕延济 注:“盘桓,广大貌。”
(6).引申为傲慢自大貌。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拥带 燕 胡 ,冯凌险远,讲武盘桓,不供职贡。”
槃桓:1.徘徊,滞留。《后汉书·种岱传》:“﹝ 岱 ﹞禀命不永,奄然殂殞。若不槃桓难进,等辈皆已公卿矣。” 三国 魏 嵇康 《述志诗》之一:“庆云未垂降,槃桓朝阳陂。”
(2).游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予参 成都 议幙……时 凌云山 、 安乐园 皆盛处,纠曹 何预 元立 、法曹 蔡迨 肩吾 皆佳士,日相与同槃桓。”
(3).广大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观 史迁 之《报任安》、 东方朔 之《难公孙》……志气槃桓,各含殊采。”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