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繫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彍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嚘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而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2).次第较后的;次要的。《礼记·内则》:“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 ——《漢語大詞典》
曰 [ yuē ]
动-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磨 [ mó ]
动- 摩擦而使物品光滑或锐利。如:「磨光」、「磨刀」。
- 将物研细。如:「磨细」、「磨粉」、「磨墨」。
- 消灭、泯灭。《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 纠缠不休。如:「你真是会磨,竟然让他答应了!」《三侠五义·第五回》:「连包兴在旁也由的暗笑:『老爷今日叫疯子磨住了。』」
- 艰难、阻碍。如:「好事多磨」。
- 纠缠不休的。如:「磨功」。
磨 [ mò ]
名- 两块圆形的石盘相合,当中有轴,推转上面一石,用来碾碎谷物的器具。如:「石磨」、「磨房」。也称为「磨 盘」。
- 推动磨子将谷物碾平。如:「磨豆腐」、「磨豆浆」。
- 掉转,多指车辆。如:「巷子太窄,没法子磨车。」
肌 [ jī ]
名- 肉。如:「面黄肌瘦」。《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介之推割肌以存君。」
- 皮肤。《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肌如白雪。」《西游记·第七二回》:「佳人洗处冰肌滑,涤荡尘烦玉体新。」
- 参见「肌肉 」条。
戛 [ jiá ]
名- 武器名。戟、长矛。《说文解字·戈部》:「戛,戟也。」《文选·张衡·东京赋》:「立戈迤戛,农舆辂木。」
- 常礼、常法。《书经·康诰》:「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唐·孔颖达·正义:「戛犹楷也,言为楷模之常,故戛为常也。」
- 敲击。《书经·益稷》:「戛击鸣球。」《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腰弓矢相摩戛。」
- 践踏。唐·韩愈〈送惠师〉诗:「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
- 形容鸟鸣声。如:「戛然长鸣」。宋·苏轼〈犍为王氏书楼〉诗:「山猿悲啸谷泉响,野鸟嘐戛岩花春。」
骨 [ gǔ ]
名- 动物体内支持身体的支架组织。如:「筋骨」、「接骨」、「脊椎骨」、「脱胎换骨」。
- 支撑物体的架子。如:「龙骨」、「钢骨」、「伞骨」。
- 气概、风格。如:「傲骨」、「风骨」。唐·王维〈少年行〉四首之二:「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 姓。如隋代有骨仪。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骨 [ gú ]
- 参见「[[骨头」、「骨碌」等条。
骨 [ gū ]
- 参见「骨朵儿]]」条。
吐 [ tǔ ]
动- 使东西从口中出来。如:「吐痰」、「吐哺」。《水浒传·第六回》:「见洒家是个和尚,他道不利市,吐一口唾走入去了。」
- 发出、说出。如:「吐露」、「坚不吐实」、「一吐为快」。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 释放、放出。如:「窗外的夜来香吐放出浓郁的芳香。」
- 摒弃、抛弃。《左传·僖公五年》:「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 文词、言词。如:「吐属典雅」。《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下·始兴忠武王憺传》:「暎弟晔字通明,美姿容,善谈吐。」
吐 [ tù ]
动- 由胃逆出。如:「吐血」、「呕吐」、「上吐下泻」。
- 把吞没的东西退还。如:「吐出赃款」、「归你的,自拿去;不归你的,请全数吐出来吧!」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2).指情思;心思。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唐 李白 《古朗月行》:“忧来其如何,悽愴摧心肝。” 宋 苏辙 《读旧诗一首》:“饱食餘暇尽日眠,安用琢句愁心肝。”
(3).喻真挚的情意。 唐 杜甫 《彭衙行》:“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朱自清 《论老实话》:“不看什么人就掏出自己的心肝来,人家也许还嫌血腥气呢!”
(4).良心;正义感。《南史·陈纪下·后主》:“ 隋文帝 曰:‘ 叔寳 全无心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义犬》:“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富贵人全无心肝,只知道自私自利,吃得白白胖胖,什么都做得出,于是白就表了奸诈。”
(5).喻最亲切、心爱的人。《晋书·刘曜载记》:“ 陇上 壮士有 陈安 ,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红楼梦》第四十回:“ 寳玉 滚到 贾母 怀里, 贾母 笑的搂着叫‘心肝’。” 曹禺 《雷雨》第三幕:“以后跟妈在一块儿,没有人会欺负你,我的心肝孩子。”
(6).喻精华。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又当大地之交通,万国之并会,薈东西诸哲之心肝精英而酣飫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