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繫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彍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嚘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主人应之曰:“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而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言 [ yán ]
动-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语助词,无义:➊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 参见「言言」(二)条。
未 [ wèi ]
名- 地支的第八位。
-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 姓。如汉代有未央。
-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 完结:礼~。~业。~生。~力。
- 完全:~肖(xiào )(完全相象)。凶相~露。~其全力。
- 究竟,到底:~竟。
-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 古代田猎用的长柄小网,亦指用长柄网捕取禽兽:“鸳鸯于飞,~之罗之”。
- 古代丧祭时穿牲体的横木。
- 姓。
(2).指同时狼狈为奸的五个人。《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宋齐丘 待 陈觉 素厚, 唐 主以 觉 为有才遂委任之。 冯延巳 、 延鲁 、 魏岑 虽 齐 邸旧僚,皆依附 觉 ,与 休寧 查文徽 更相汲引,侵蠹政事, 唐 人谓 觉 等为‘五鬼’。”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程颐 、 欧阳棐 、 毕仲游 、 杨国寳 、 孙朴 ,交结执政子弟,搢绅之间号五鬼。”《宋史·王钦若传》:“ 钦若 与 丁谓 、 林特 、 陈彭年 、 刘承珪 ,时谓之‘五鬼’。”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两五鬼》:“ 后蜀 鹿虔扆 、 欧阳烱 、 韩琮 、 毛文锡 、 阎选 ,亦号五鬼。”
(3).星命家所称的恶煞之一。取象于二十八宿中鬼宿的第五星。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九宫天符醮词》:“臣本宫震卦,五鬼所临,运气飞旗,仍当此月,恐为灾厄。” ——《漢語大詞典》
(2).指交好的人。 唐 吴筠 《元日言怀因以自励诒诸同志》诗:“孰能无相与,灭跡俱忘筌。”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崔木因妓得家室》:“每遇相与,游於市中之时, 崔木 独慷慨特达,用钱如泥沙。”《红楼梦》第八四回:“ 王尔调 陪笑道:‘也是晚生的相与。’”《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作个相与,你道如何?”
(3).相授与。《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孔颖达 疏:“是二气感应以相授与,所以为咸亨也。”《穀梁传·桓公元年》:“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
(4).共同;一道。《孟子·公孙丑上》:“又有 微子 、 微仲 、 王子比干 、 箕子 、 胶鬲 ,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严复 《辟韩》:“今夫西洋者,一国之大公事,民之相与自为者居其七,由朝廷而为之者居其三。”
(5).互相;交相。《韩非子·五蠹》:“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繆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宋 苏轼 《安万民策》之五:“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6).相同。 宋 梅尧臣 《同道损世则元辅游西湖》诗:“同来三四人,趣向颇相与。” ——《漢語大詞典》
(2).惊奇貌;惊恐貌。 唐 韩愈 《送穷文》:“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寧阳 乃下令:‘军士有夺人财物者斩。’三军皆吐舌。”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报应·孽报》:“ 道光 元年五月,忽染时疫,兄弟叔侄以及老少妇女接踵而死者,至十八人,仅存两岁幼孩而已。闻者为之吐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土老儿吐舌道:‘道臺!那还不晓得是个甚么行情呢!’”
(3).谓发言。 明 李贽 《与弱侯》:“僕何如人,敢吐舌于兄之傍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