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至于(至於)zhì yú
亦作“ 至於 ”。
(1).到;达到。于,助词,无义。《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 宋 苏轼 《表忠观碑》:“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添兵》:“ 五代 之际,四方割裂,以区区中州之地, 晋 汉 之兵尝至於数十万人。”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国语·周语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家,来注意于这些东西,大约也未必错,至于仍要加以提炼,那也是无须赘说的。”
(3).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竟至于,甚至于。《北史·魏彭城王勰传》:“自 孝文 不豫, 勰 常居中,亲侍医药,夙夜不离左右,至於衣不解带,乱首垢面。”
(4).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 鲁迅 《书信集·致翟永坤》:“我因居处不大,所以书籍稿件,无法布置,至于常易散失,实为困难。”
(5).连词。犹即使是,即便是。《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唐 杜荀鹤 《乱后逢村叟》诗:“还似平寧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於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然。《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子故 平王 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少年饮之,至於口鼻出血,盖性极暖也。” ——《漢語大詞典》
(1).到;达到。于,助词,无义。《书·盘庚上》:“王命众,悉至于庭。”《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 宋 苏轼 《表忠观碑》:“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添兵》:“ 五代 之际,四方割裂,以区区中州之地, 晋 汉 之兵尝至於数十万人。”
(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国语·周语中》:“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於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家,来注意于这些东西,大约也未必错,至于仍要加以提炼,那也是无须赘说的。”
(3).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竟至于,甚至于。《北史·魏彭城王勰传》:“自 孝文 不豫, 勰 常居中,亲侍医药,夙夜不离左右,至於衣不解带,乱首垢面。”
(4).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 鲁迅 《书信集·致翟永坤》:“我因居处不大,所以书籍稿件,无法布置,至于常易散失,实为困难。”
(5).连词。犹即使是,即便是。《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唐 杜荀鹤 《乱后逢村叟》诗:“还似平寧徵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於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6).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然。《史记·伍子胥列传》:“今子故 平王 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少年饮之,至於口鼻出血,盖性极暖也。” ——《漢語大詞典》
负 ( 負 ) fù
负 [ fù ]
-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 遭受:~伤。~屈。
- 具有,享有:久~盛誉。
- 欠(钱):~债。
-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数。
-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电。~极。
-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動-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途 tú《國語辭典》
途 [ tú ]
名- 道路。如:「旅途」、「半途而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方面、范围。如:「用途」。
行者 xíng zhě
(1).出行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清 阎尔梅 《渔父辞》:“ 峒山 居者笑行者,我自乘船君乘马。”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用洪文襄》:“上笑曰:‘譬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众乃服。”
(2).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
(3).佛教语。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释氏要览》卷上:“《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鉢,欲依寺中住者,名 畔头波罗沙 。’今详,若此方行者也。”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院有行者,名 宗顥 。尝给事公左右。及公作相, 顥 已为僧。”《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原来长者有两个行者在身边伏事。”
(4).泛指修行佛道之人。《观无量寿经》:“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几箇参头行者,着箭后即时坐化。”
(5).《西游记》中 孙悟空 的别名。《西游记》第十四回:“猴王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 孙悟空 。’ 三藏 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个模样,就象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
(3).佛教语。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释氏要览》卷上:“《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鉢,欲依寺中住者,名 畔头波罗沙 。’今详,若此方行者也。”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院有行者,名 宗顥 。尝给事公左右。及公作相, 顥 已为僧。”《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原来长者有两个行者在身边伏事。”
(4).泛指修行佛道之人。《观无量寿经》:“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几箇参头行者,着箭后即时坐化。”
(5).《西游记》中 孙悟空 的别名。《西游记》第十四回:“猴王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 孙悟空 。’ 三藏 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你这个模样,就象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 ——《漢語大詞典》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動-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動-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树 ( 樹 ) shù
树 [ shù ]
-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 种植,培育:~艺(“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 立,建立:~立。~敌。
- 量词,相当于“株”、“棵”:一~梅花。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