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绿水 lǜ shuǐ
(1).碧绿的水。 汉 应璩 《与满公琰书》:“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緑水。” 晋 潘岳 《秋兴赋》:“龟祀骨於宗祧兮,思反身於緑水。”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一:“名园依緑水,野竹上青霄。”
(2).古舞曲名。一名“渌水”。《淮南子·俶真训》:“足蹀《阳阿》之舞,手会《緑水》之趋。” 高诱 注:“《緑水》,舞曲也,一曰古诗也。” 晋 张协 《七命》:“若乃追清哇,赴严节,奏《緑水》,吐《白雪》。”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曲》之一:“古称《緑水》今《白紵》,催絃急管为君舞。” 唐 顾况 《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絃《緑水》喧洞房。” ——《漢語大詞典》
(2).古舞曲名。一名“渌水”。《淮南子·俶真训》:“足蹀《阳阿》之舞,手会《緑水》之趋。” 高诱 注:“《緑水》,舞曲也,一曰古诗也。” 晋 张协 《七命》:“若乃追清哇,赴严节,奏《緑水》,吐《白雪》。”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紵曲》之一:“古称《緑水》今《白紵》,催絃急管为君舞。” 唐 顾况 《宜城放琴客歌》:“新妍笼裙云母光,朱絃《緑水》喧洞房。” ——《漢語大詞典》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 姓。
池塘 chí táng
(1).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也不太深。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唐 杨师道 《春朝闲步》诗:“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 宋 柳永 《斗百花》词之二:“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閒垂风絮。” 巴金 《春》十二:“ 觉民 指的那个茶棚搭在一个微微倾斜的草地上,三面空敞,另一边靠着池塘。”
(2).浴池的俗称。 ——《漢語大詞典》
(2).浴池的俗称。 ——《漢語大詞典》
点水(點水)diǎn shuǐ
(1).一触着水面即起。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穿花蛺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2).点滴之水,少量之水。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四折:“常闻得蒙点水尚且仰泉思报。”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便好道蒙人点水之恩,尚有仰泉之报,知恩不报,非为人也。”
(3).汉字偏旁名,形状为“氵”。俗称三点水。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我是金字边着个高……他是点水边着个告,因此上一般名号。”
(4).方言。做引线,指点。 艾芜 《还乡记》:“是有一次,翻过一个垭口,有坏人点水,拿跟国民党兵士看见了。” ——《漢語大詞典》
(2).点滴之水,少量之水。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四折:“常闻得蒙点水尚且仰泉思报。”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便好道蒙人点水之恩,尚有仰泉之报,知恩不报,非为人也。”
(3).汉字偏旁名,形状为“氵”。俗称三点水。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二折:“我是金字边着个高……他是点水边着个告,因此上一般名号。”
(4).方言。做引线,指点。 艾芜 《还乡记》:“是有一次,翻过一个垭口,有坏人点水,拿跟国民党兵士看见了。” ——《漢語大詞典》
蜻蜓 qīng tíng
亦作“ 蜻蝏 ”。
(1).昆虫名。身体细长,胸部的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喜生活在水边,捕食蚊子等小飞虫。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五月五日埋蜻蜓头於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成青真珠。” 唐 王建 《戴胜词》:“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 清 恽敬 《〈听云楼诗钞〉序》:“夫人之耳不可执,不可恃也,蚁动而以为牛鬭,蜻蝏翼而以为曳大木,震雷发乎前而聋者不闻。” 冰心 《寂寞》:“你看那边水上飞着好些蜻蜓,一会儿要下雨了。”
(2).指仿蜻蜓状制成的发钗。 五代 张泌 《江城子》词之二:“緑云高綰,金簇小蜻蜓。” ——《漢語大詞典》
(1).昆虫名。身体细长,胸部的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喜生活在水边,捕食蚊子等小飞虫。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五月五日埋蜻蜓头於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成青真珠。” 唐 王建 《戴胜词》:“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 清 恽敬 《〈听云楼诗钞〉序》:“夫人之耳不可执,不可恃也,蚁动而以为牛鬭,蜻蝏翼而以为曳大木,震雷发乎前而聋者不闻。” 冰心 《寂寞》:“你看那边水上飞着好些蜻蜓,一会儿要下雨了。”
(2).指仿蜻蜓状制成的发钗。 五代 张泌 《江城子》词之二:“緑云高綰,金簇小蜻蜓。” ——《漢語大詞典》
避 bì《國語辭典》
避 [ bì ]
动- 躲开。如:「避雨」、「避暑」、「避风港」、「退避三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唐·李白〈蜀道难〉:「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 隐去、离开。如:「避世」、「避讳」。《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
- 免、防止。如:「避雷针」、「避孕」。《吕氏春秋·季冬纪·介立》:「脆弱者拜请以避死。」汉·高诱·注:「避,犹免也。」
- 让。汉·鼌错〈论贵粟疏〉:「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唐·杜甫〈饮中八僊歌〉:「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避 [ bèi ]
- (一)之又音。
燕忙
陆游诗见莺懒下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