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收拾残针线。又成娇困倚檀郎。

赵彦端宋代〕《虞美人

断蝉高柳斜阳处。池阁丝丝雨。绿檀珍簟卷猩红。屈曲杏花蝴蝶、小屏风。
春山叠叠秋波慢。收拾残针线。又成娇困倚檀郎。无事更抛莲子、打鸳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收拾针线檀郎

收拾 shōu shí
(1).收聚;收集。《东观汉记·淳于恭传》:“﹝ 恭 ﹞家有山田橡树,人有盗取之者, 恭 助为收拾,载之归。” 五代 齐己 《送泰禅师归南岳》诗:“有兴寄题红叶上,不妨收拾别为编。”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张氏 姑妇同刈麦,甫收拾成聚,有大旋风从西来,吹之四散。”
(2).整理;整顿。《后汉书·徐防传》:“收拾缺遗,建立明经。”《北史·高车传》:“ 蠕蠕 社崘 破败之后,收拾部落,转徙广漠之北。” 曹禺 《雷雨》第二幕:“ 四凤 ,收拾收拾零碎的东西,我们先走吧。”
(3).招纳;收容。 唐 刘禹锡 《苏州谢上表》:“收拾耆旧,尘忝班行。” 宋 王明清 《春娘传》:“吾至亲骨肉,流落失所,理当收拾。”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官政》:“后世既收拾强悍无赖者,养之以为兵。良民虽税歛略厚,而终身保骨肉相聚之乐。”
(4).收藏;收敛。 宋 王安石 《东阳道中》诗:“强将诗咏物,收拾济时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 嬾龙 ﹞恐怕终久有人算他,此后收拾起手段,再不试用。”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三章:“ 剑平 收拾起笑容说:‘我的看法正跟你相反。’”
(5).收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吏人死亡,或在坏垣毁屋之下,而家羸弱不能收拾者,其以见钱穀取佣,为寻求之。”《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元年》:“ 宋后 家属并以无辜委骸横尸,不得敛葬,宜敕收拾,以安游魂。”
(6).收拢;收揽。《清史稿·尚善传》:“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於火而云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 尔丰 受事之初,已窥其隐患,故思潜移默运,收拾人心。” 沙汀 《退佃》:“这是个老毛病,所以药方也还是那张开过无数次的药方:收拾民心!”
(7).指烹调。《说岳全传》第二四回:“ 张保 道:‘为何把这样的菜来与我吃?’家人道:‘今日却是为了 张爷 ,特地收拾起来的。’” 老舍 《女店员》第五场:“我今天太忙,青菜还收拾得不够理想。”
(8).收割;收获。《太平广记》卷一二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安国》:“ 安国 有麦半顷,方收拾,晨有二牛来,蹊践狼籍。” 唐 韩愈 《送张道士》诗:“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迟。”
(9).拘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过不多时,兵道行个牌到府来,説是奉旨犯人,把 闻参将 收拾在府狱中去了。”
(10).折磨;惩治。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一折:“又不是老亲多事把我紧收拾。”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老舍 《樱海集·月牙儿》:“及至我认识了警官,才一个个的收拾他们。”
(11).解脱;排除。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三:“此词过处,既有‘离索餘香,收拾新愁’之语,岂復有妇人在乎?” 金 蔡伯坚 《石州慢·高丽使还日作》词:“却灧灧金尊,收拾新愁重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毕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
(12).犹领略。 宋 文天祥 《〈孙容庵甲稿〉序》:“求其领略江山,收拾风月。” 元 钟嗣成 《凌波仙·吊施君美》曲:“ 吴 山风月收拾尽,一篇篇字字新。” 明 祝允明 《金落索·纪别》曲:“不如收拾閒风月,再休惹 朱雀桥 边野草花。”  ——《漢語大詞典》
残 ( 殘 ) cán
残 [ cán ]
  1. 害,毁坏:~害。摧~。
  2. 不完全,余下的:~余。~阳。~存。~废。~佚。苟延~喘。
  3. 凶恶:~忍。~酷。凶~。
针线(針線,針綫)zhēn xiàn
亦作“ 针綖 ”。亦作“ 针綫 ”。亦作“鍼线”。
(1).针和线。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 太宗 常赐 三藏 衲,约直百餘金,其工无针綖之迹。”《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桂娘 也日日无情无绪,懨懨欲睡,针线慵拈。” 林斤澜 《母女》:“你撕了衣服?这里有针线,借来使一使吧。”
(2).指缝纫刺绣工作。 唐 白居易 《秋霁》诗:“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宋 姚进道 《青玉案》词:“春衫犹是, 小蛮 鍼线,曾湿 西湖 雨。”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主中馈,习鍼綫,犹不失为勤谨。”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一章:“你的针线真不错,会缝新衣服。”
(3).指从事缝纫刺绣工作。 宋 黄公绍 《青玉案》词:“征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4).指缝纫刺绣的成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翻身进屋里打开箱子,拿出一件针线来。”
(5).指作品的组织结构,谋篇布局。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文又无针线。”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疎,全篇之破绽出矣。”
(6).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的研磨功夫。 宋 陈亮 《又甲辰秋书》:“痛念二三十年之间,诸儒学问各有长处,本不可以埋没,而人人须着些针线。其无针线者,又却轻佻,不是屈头肩大担底人。”
(7).指写文章或做学问时从事研磨。 宋 杨万里 《初凉与次公子共读书册》诗:“五言未针綫,百遍遶阶除。”  ——《漢語大詞典》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娇 ( 嬌 ) jiāo
娇 [ jiāo ]
  1. 美好可爱:~儿。~女。~艾(年轻貌美的女子)。~娆。~艳。~嗔。~逸(潇洒俊美)。
  2. 爱怜过甚,过分珍惜:~养。~惯。
  3. 柔弱:~弱。~小。~嫩。~气。
困 ( 睏 ) kùn《國語辭典》

困 [ kùn ]

  1. 艰难痛苦。如:「艰困」、「窘困」、「困境」。《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2. 穷苦。如:「贫困」、「穷困」。《史记·卷六二·管晏传》:「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3. 疲倦、疲乏。如:「困倦」、「困顿」、「形疲神困」。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 陷在艰难困苦里,或受环境、条件等因素限制住。如:「为病所困」、「被这个问题困住了!」宋·曹勋〈望太行〉诗:「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
  2. 包围、围住。如:「围困」。汉·李陵〈重报苏武书〉:「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1.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兑(☱)​上。《易经·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倚 yǐ《國語辭典》

倚 [ yǐ ]

  1. 靠、斜靠。如:「倚门而望」。《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2. 依仗、仗恃。如:「倚势欺人」。《书经·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3. 偏斜、侧偏。如:「不偏不倚」。《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4. 随著、配合。《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宋·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檀郎 tán láng
《晋书·潘岳传》、《世说新语·容止》载: 晋 潘岳 美姿容,尝乘车出 洛阳 道,路上妇女慕其丰仪,手挽手围之,掷果盈车。 岳 小字 檀奴 ,后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幕的男子的美称。 唐 温庭筠 《苏小小歌》:“ 吴 宫女儿腰似束,家在 钱唐 小江曲,一自 檀郎 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緑。”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词:“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 檀郎 唾。”《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何时借得东风便,刮得 檀郎 到枕边。” 清 陈维嵩 《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读书》词:“竹响似行人, 檀郎 迴顾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