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金羁(金羈)jīn jī
亦作“ 金覊 ”。
(1).金饰的马络头。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白马饰金羈,连翩西北驰。” 五代 牛峤 《柳枝》词:“金羈白马临风望,认得 羊 家 静婉 腰。” 明 何景明 《七述》:“控以宝铰,缠以金覊。”
(2).借指马。 唐 李白 《秋日鲁郡尧祠宴别》诗:“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羈。” 宋 梅尧臣 《次韵王景彝正月十六夜省宿过景灵街》:“自跃金覊来宿省,从他锦帐欲夸人。” 清 魏允枚 《苏幙遮·同香岩晓发平原》词:“缓控金羈,满路霜华滑。” ——《漢語大詞典》
(1).金饰的马络头。 三国 魏 曹植 《白马篇》:“白马饰金羈,连翩西北驰。” 五代 牛峤 《柳枝》词:“金羈白马临风望,认得 羊 家 静婉 腰。” 明 何景明 《七述》:“控以宝铰,缠以金覊。”
(2).借指马。 唐 李白 《秋日鲁郡尧祠宴别》诗:“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羈。” 宋 梅尧臣 《次韵王景彝正月十六夜省宿过景灵街》:“自跃金覊来宿省,从他锦帐欲夸人。” 清 魏允枚 《苏幙遮·同香岩晓发平原》词:“缓控金羈,满路霜华滑。” ——《漢語大詞典》
玉勒 yù lè
(1).玉饰的马衔。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控玉勒而摇星,跨金鞍而动月。” 唐 高适 《送浑将军出塞》诗:“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 嫖姚 破 骨都 。”《宋史·外国传六·回鹘》:“遣使 曹万通 以玉勒名马……来贡。”
(2).指马。 唐 杜牧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别风嘶玉勒,残日望金茎。”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赠处》:“玉勒乍回初喷沫,金鞭欲下不成嘶。” 清 汪懋麟 《扈从东巡日记序》:“秘书日日随行殿,玉勒前头珥笔来。” ——《漢語大詞典》
(2).指马。 唐 杜牧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别风嘶玉勒,残日望金茎。”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赠处》:“玉勒乍回初喷沫,金鞭欲下不成嘶。” 清 汪懋麟 《扈从东巡日记序》:“秘书日日随行殿,玉勒前头珥笔来。” ——《漢語大詞典》
绣罗(绣罗)
唐 杜甫 杂曲歌辞 丽人行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骈字类编》
鞍 ān《國語辭典》
鞍 [ ān ]
名- 马背上的骑垫。即马鞍。《汉书·卷五四·李广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 地名。春秋时齐地,故址约今之山东省济南市。
鞭箠
1.鞭子。亦用作比喻。《国语·吴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騏驥日驰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欧矩甲 《新广东》五:“鄙人虽浅陋,愿执鞭箠为马前卒。” 何其芳 《一个平常的故事》:“让我的歌唱变成鞭箠。”
2.鞭打。《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幼时,每教其艺,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终莫究其玅。”《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 刘师培 《悲佃篇》:“若输税逾期,则鞭箠之惨,无异于公庭。”
3.比喻督促、勉励。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一节:“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从而崇拜之拥护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书〈货殖传〉后》:“方 秦始皇 统一区夏,鞭箠夷蛮,雄略震乎当世。” ——《漢語大詞典》
2.鞭打。《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幼时,每教其艺,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终莫究其玅。”《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 刘师培 《悲佃篇》:“若输税逾期,则鞭箠之惨,无异于公庭。”
3.比喻督促、勉励。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一节:“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从而崇拜之拥护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书〈货殖传〉后》:“方 秦始皇 统一区夏,鞭箠夷蛮,雄略震乎当世。” ——《漢語大詞典》
刻 kè《國語辭典》
刻 [ kè ]
动- 雕镂。如:「刻字」、「雕刻」、「刻舟求剑」。《说文解字·刀部》:「刻,镂也。」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
- 牢记。如:「那段美好的回忆,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版上。」
- 伤害、剥削。《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唐·杨倞·注:「刻,损减。」唐·柳宗元〈封建论〉:「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
- 限定。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
- 程度深的。如:「严刑刻法」。
- 古代记时的名称,一昼夜共分一百刻。今以十五分钟为一刻。《周礼·夏官·挈壶氏》「县壶」句下汉·郑玄·注:「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 时候。亦指短暂的时间。如:「刻不容缓」、「此时此刻」。《西游记·第九二回》:「这家酬,那家请,略无虚刻。」
刻 [ kē ]
动- (一)1.2.之又音。
烙 lào/luò《國語辭典》
烙 [ lào ]
語音 動- 用燒熱的金屬在牛馬或物體上留下標誌。如:「烙印」。
- 熨、燙。如:「烙衣服」。
- 將食物放在燒熱的鍋上烤熟。如:「烙餅」。《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自到廚下烙了一斤麵餅,炒了一盤韭菜,自捧出來陪著。」
烙 [ luò ]
讀音- 參見「炮烙 」條。
伤 ( 傷 ) shāng
伤 [ shāng ]
- 受损坏的地方:工~。~痕。
- 损害:~了筋骨。~脑筋。~神。劳民~财。
- 因某种致病因素而得病:~风。~寒。
- 因过度而感到厌烦:~食。
- 妨碍:无~大体。
- 悲哀:悲~。哀~。神~。感~。~悼。~逝(悲伤地怀念去世的人)。
- 得罪:~众。开口~人。
天全 tiān quán
(1).谓保全天性。 宋 苏轼 《李行中秀才醉眠亭》诗之一:“已向闲中作地仙,更於酒里得天全。”
(2).谓天然浑成,无斧凿雕饰之迹。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 东坡 ﹞集中,次韵者几三分之一,虽穷极伎巧,倾动一时,而害於天全多矣。” 明 高启 《太湖石》诗:“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取亏天全。” ——《漢語大詞典》
(2).谓天然浑成,无斧凿雕饰之迹。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 东坡 ﹞集中,次韵者几三分之一,虽穷极伎巧,倾动一时,而害於天全多矣。” 明 高启 《太湖石》诗:“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取亏天全。” ——《漢語大詞典》
不如 bù rú
(1).比不上。《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沙汀 《丁跛公》:“他以为不如把运气搁在买卖烟土上好些。”
(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吕惠卿 未达时, 欧阳 公以学者罕能及,告之於朋友,以端雅之士荐之於朝廷,且云:‘后有不如,甘与同罪。’” ——《漢語大詞典》
(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吕惠卿 未达时, 欧阳 公以学者罕能及,告之於朋友,以端雅之士荐之於朝廷,且云:‘后有不如,甘与同罪。’” ——《漢語大詞典》
此图(此图)
杜甫诗皆与此图筋骨同 ——《韵府拾遗 虞韵》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自然 zì rán
(1).天然,非人为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汉书·李固传》:“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 宋 欧阳修 《明用》:“物无不变,变无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漢語大詞典》
(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后汉书·郎顗传》:“臣伏见光禄大夫 江夏 黄琼 ,耽道乐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 宋 秦观 《次韵何子温》:“谈笑自然群吏肃,何须酒后 次公 狂。” 巴金 《春》十二:“她很激动,不觉微微地红了脸,动作也显得更不自然了。”
(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宋 叶适 《台州高君墓志铭》:“华枝蔓叶,自然消落。” 冰心 《两个家庭》:“无奈我连米盐的价钱都不知道,并且也不能终日坐在家里,只得听其自然。”
(4).犹当然。《北史·裴叔业传》:“唯应送家还都以安慰之,自然无患。”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催餉的官吏,还不曾转来,一到自然给发。”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