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水神洲岂偶然,乡里衣冠不乏贤。
踰岭以南多高山,形势大类函谷关。天生列嶂真奇绝,苍梧大庾如连环。
连环翠削芙蓉片,千山万水开乡县。析水津通牛女躔,牂牁道绕南溟甸。
广州地势沃且平,石羊永奠桑麻成。春风蚤到尉佗郭,旭日朝看陆贾城。
陆贾城中十万家,尉佗郭里七香车。闾阎扑地流清吹,观阁连天带彩霞。
彩霞下湛胥江浒,紫气远薄东南土。当年左纛竞繁华,至今越秀盘歌舞。
烟市繁华宛洛同,如花越女何丰茸。扶留嚼后唇如血,茉莉妆残髻转慵。
二月斗春草,惜芳人美好。五月竞龙舟,靓服盼中流。
东连浴日观,西上弄珠楼。看花问虞苑,沉钓引金牛。
丹荔黄橙珍果错,蔗浆密饵银盘络。西樵茗煮碧云泉,罗浮春动红螺杓。
江边鼓吹何喧阗,商航贾舶相往旋。珊瑚玳瑁倾都市,象齿文犀错绮筵。
合浦明珠连乘照,日南火布经宵燃。别有声名照寰宇,人物中州堪比数。
张崔伟节耀星辰,丘梁瑰业雄终古。悲歌慷慨眇燕齐,委佩从容袭邹鲁。
郁水神洲岂偶然,乡里衣冠不乏贤。投笔岂无定远志,请缨还拟终军年。
愚生僻处东南隅,因攀八桂滞番禺。勿言泽国无奇士,愿附鹏飞达汉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郁 ( 鬱 ) yù《國語辭典》
郁 [ yù ]
形- 文采豐盛。如:「文采郁郁」。《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 香氣濃烈。如:「濃郁」、「馥郁」。《晉書·卷四四·鄭袤等傳·贊曰》:「同鏘玉振,爭芬蘭郁。」
- 和暖。《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敘溫郁則寒谷成暄,論嚴苦則春叢零葉。」通「燠」。
- 姓。如清代有郁松年。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名-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神洲 shén zhōu
见“ 神州 ”。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偶然 ǒu rán
(1).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与“必然”相对。《后汉书·儒林传·刘昆》:“詔问 昆 曰:‘前在 江陵 ,反风灭火,后守 弘农 ,虎北度 河 ,行何德政而致是事?’ 昆 对曰:‘偶然耳。’” 唐 李德裕 《周秦行纪论》:“历既有数,意非偶然,若不在当代,必在於子孙。” 宋 苏轼 《芙蓉城》诗:“此生流浪随沧溟,偶然相值两浮萍。” 巴金 《秋》十七:“ 觉民 摇摇头,充满着自信地说:‘这只是偶然的事。做父亲的人倒是顽固的居多。’”
(2).间或;有时候。 唐 元稹 《刘氏馆集隐客》诗:“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復计东西!” 鲁迅 迭文《随感录》:“爱国者虽偶然怀旧,却专重在现世以及将来。” ——《漢語大詞典》
(2).间或;有时候。 唐 元稹 《刘氏馆集隐客》诗:“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復计东西!” 鲁迅 迭文《随感录》:“爱国者虽偶然怀旧,却专重在现世以及将来。” ——《漢語大詞典》
乡里(鄉里)xiāng lǐ
(1). 周 制,王及诸侯国都郊内置乡,民众聚居之处曰里。因以“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惠施,乡里之委积以卹民之囏阨。” 郑玄 注:“乡里,乡所居也。”《吴子·治兵》:“乡里相比,什伍相保。”《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释名》:“民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自然民谣;一种为假作民谣。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流行乡里间的徒歌。”
(2).家乡;故里。《管子·立政》:“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后汉书·刘盆子传》:“﹝ 杨音 ﹞与 徐宣 俱归乡里,卒於家。”《水浒传》第三九回:“﹝ 黄文炳 ﹞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譬如 蒋士镳 ,平时欺侮善良,横行乡里,那倒要当心点儿。”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墨子·尚贤中》:“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许允 为吏部郎,多用乡里。” 清 陈康祺 《郎潜记闻》卷一:“时知县事者为 湖北 温壮勇公 绍原 , 陆制军 乡里也。” 黄谷柳 《虾球传·难童之家》:“好,我们两人算是同乡了。喂,乡里,你大还是我大?”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周书·寇洛传》:“及 贺拔岳 西征, 洛 与之乡里,乃募从入 关 。” 明 王琦 《寓圃杂记》卷下:“公与 熊 有乡里之好,因以阴隲之説諭之, 熊 不省。”《明史·奸臣传·鄢懋卿》:“ 植 与 嵩 乡里,尝劝 嵩 杀 杨继盛 。”
(5).指妻。 南朝 梁 沈约 《山阴柳家》诗:“还家问乡里,詎堪持作夫?”《南史·张彪传》:“ 沈泰 説 陈文帝 遣 章昭达 领千兵重购之,并图其妻…… 彪 知不免,谓妻 杨 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 ——《漢語大詞典》
(2).家乡;故里。《管子·立政》:“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后汉书·刘盆子传》:“﹝ 杨音 ﹞与 徐宣 俱归乡里,卒於家。”《水浒传》第三九回:“﹝ 黄文炳 ﹞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譬如 蒋士镳 ,平时欺侮善良,横行乡里,那倒要当心点儿。”
(3).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犹乡亲;同乡。《墨子·尚贤中》:“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许允 为吏部郎,多用乡里。” 清 陈康祺 《郎潜记闻》卷一:“时知县事者为 湖北 温壮勇公 绍原 , 陆制军 乡里也。” 黄谷柳 《虾球传·难童之家》:“好,我们两人算是同乡了。喂,乡里,你大还是我大?”
(4).指居里或籍贯相同。《周书·寇洛传》:“及 贺拔岳 西征, 洛 与之乡里,乃募从入 关 。” 明 王琦 《寓圃杂记》卷下:“公与 熊 有乡里之好,因以阴隲之説諭之, 熊 不省。”《明史·奸臣传·鄢懋卿》:“ 植 与 嵩 乡里,尝劝 嵩 杀 杨继盛 。”
(5).指妻。 南朝 梁 沈约 《山阴柳家》诗:“还家问乡里,詎堪持作夫?”《南史·张彪传》:“ 沈泰 説 陈文帝 遣 章昭达 领千兵重购之,并图其妻…… 彪 知不免,谓妻 杨 呼为乡里曰:‘我不忍令乡里落佗处,今当先杀乡里然后就死。’” ——《漢語大詞典》
衣冠 yī guān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管子·形势》:“言辞信,动作庄,衣冠正,则臣下肃。”《史记·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 孔子 衣冠琴车书,至于 汉 二百餘年不絶。”
(2).泛指衣着,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 明 钱澄之 《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 汉 年。” 徐迟 《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
(3).专指礼服。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称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 茂陵 杜鄴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5).借指文明礼教。《宋史·胡铨传》:“ 秦檜 ,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孔子 见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华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帐,中军传呼 倭 目一人进见。” ——《漢語大詞典》
(2).泛指衣着,穿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元无有》:“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 明 钱澄之 《客祁门寓十王寺杂咏》:“颇羡村翁古,衣冠似 汉 年。” 徐迟 《入峡记》:“船上的人是和船只一样爱清洁,而且总是衣冠端正的。”
(3).专指礼服。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二)》:“我穿了素服,没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称缙绅、士大夫。《汉书·杜钦传》:“ 茂陵 杜鄴 与 钦 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 钦 为‘盲 杜子夏 ’以相别。” 颜师古 注:“衣冠谓士大夫也。” 唐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 吴 宫花草埋幽径, 晋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高公 见他説罢,晓得是衣冠中人,遭盗流落,深相怜悯。” 高旭 《元旦》诗:“剧怜肝胆存屠狗,失笑衣冠尽沐猴。”
(5).借指文明礼教。《宋史·胡铨传》:“ 秦檜 ,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说下》:“知大地之广,则能敬佛;知圣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则不为怪谬之谬,谓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孔子 见 子桑伯子 , 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説而文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华原郡王 , 燕王 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 荷生 衣冠升帐,中军传呼 倭 目一人进见。” ——《漢語大詞典》
不乏 bù fá
不缺少。《后汉书·吴祐传》:“ 吴氏 世不乏 季子 矣。”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十:“是以轮匠肆目,不乏 奚仲 之妙;瞽叟清耳,而无 伶伦 之察。” 郑观应 《盛世危言》附录《新闻报论粤省有三大害》:“如第一害之汉奸,则 上海 亦不乏其人。”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 ——《漢語大詞典》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