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眼 yǎn《國語辭典》
眼 [ yǎn ]
名- 目,动物的视觉器官。如:「眼睛」、「浓眉大眼」。《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𪸩耳。」
- 孔穴。唐·杜甫〈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食尽波涛痕。」宋·杨万里〈小池〉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 关键、要点。如:「节骨眼」。《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他起初还想赖,后来被家兄点了两句眼,他无话说了。」
- 下围棋时,无棋子的空处称为「眼」。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一○首之七:「无事抛棋侵虎口,几时开眼复联行。」《红楼梦·第六二回》:「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
- 参见「[[板眼]]」条。
- 量词。计算眼睛看的次数的单位。如:「多看两眼」、「瞪了他一眼」。
正 zhèng/zhēng《國語辭典》
正 [ zhèng ]
形- 合于规范的、合于法则的。如:「正道」、「正路」。
-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精纯不杂的。如:「纯正」、「正红色」。《韩非子·难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
- 与「反」相对。如:「正面」、「正方」。
- 与「副」相对。如:「正本」、「正刊」。
- 与「偏」相对。如:「正门」、「正厅」。
- 与「负」相对。如:「正数」、「正电」。
- 修改错误。如:「修正」、「订正」、「纠正」。《论语·学而》:「就有道而正焉。」
- 整理。《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隋书·卷五八·李文博传》:「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 分析、明辨。《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 恰巧、刚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怀」。《北史·卷七○·刘璠传》:「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乡等正解读书耳。』」
- 表示动作在进行的状态。如:「外面正下著倾盆大雨。」《文选·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长官、主事者。如:「里正」、「村正」。《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正常。
正 [ zhēng ]
- 参见「正月 」条。
修行 xiū xíng
(1).修养德行。《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篤学修行,不坠门风。”
(2).美好的品行。《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史记·殷本纪》:“封 紂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漢語大詞典》
(2).美好的品行。《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3).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史记·殷本纪》:“封 紂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5).出家学佛或学道。《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唐 王建 《赠太清卢道士》诗:“修行近日形如鹤,导引多时骨似绵。”《西游记》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却来此见我做甚?” 茅盾 《陀螺》:“什么恋爱,她是勘破了的。她说,将来进尼姑庵修行。”
(6).行善积德。《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们公门里好修行,所以通个信给他,早为料理。”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户债户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来替主人积德,二来当自己修行。”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形-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有力 yǒu lì
(1).有力气;有力量。《诗·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轡如组。”《庄子·大宗师》:“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各诗之始》:“絶句以第三句为主,须以实事寓意,则转换有力,涵蓄无尽。”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
(2).有功劳。《国语·晋语八》:“自 文公 以来,有力於先君而子孙不立者,将授立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王 ﹞西破强 楚 ,入 郢 ,北威 齐 晋 ,显名诸侯, 孙子 与有力焉。”《汉书·外戚传上·高祖吕皇后》:“太后蚤失父,其奉太后外家 魏氏 有力,乃召復 魏氏 ,赏赐各以亲疏受之。”
(3).有权势或有财力。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张 家是有力之家,便依着説话,叫些匠人把几枝木头,将屋梁支架起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笞杖徒流决赎不同》:“饶裕之家,谓之有力。” 严复 《救亡决论》:“今姑无论试场大弊,如关节、顶替、倩枪、联号,诸寡廉鲜耻之尤,有力之家,每每为之,而未尝稍以为愧也。”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几个本地有力的绅士……向宪台请求有一个限制。”
(4).以力,用力,使力。《商君书·弱民》:“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 高亨 注:“有,犹以也。” ——《漢語大詞典》
(2).有功劳。《国语·晋语八》:“自 文公 以来,有力於先君而子孙不立者,将授立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王 ﹞西破强 楚 ,入 郢 ,北威 齐 晋 ,显名诸侯, 孙子 与有力焉。”《汉书·外戚传上·高祖吕皇后》:“太后蚤失父,其奉太后外家 魏氏 有力,乃召復 魏氏 ,赏赐各以亲疏受之。”
(3).有权势或有财力。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张 家是有力之家,便依着説话,叫些匠人把几枝木头,将屋梁支架起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笞杖徒流决赎不同》:“饶裕之家,谓之有力。” 严复 《救亡决论》:“今姑无论试场大弊,如关节、顶替、倩枪、联号,诸寡廉鲜耻之尤,有力之家,每每为之,而未尝稍以为愧也。”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几个本地有力的绅士……向宪台请求有一个限制。”
(4).以力,用力,使力。《商君书·弱民》:“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 高亨 注:“有,犹以也。” ——《漢語大詞典》
心空 xīn kōng
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 唐 王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唐 庞蕴 《杂诗》:“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漢語大詞典》
忧患(憂患)yōu huàn
困苦患难。《易·繫辞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宋 王安石 《离北山寄平甫》诗:“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忧患恐惧,最怕有所,一有所,则我心无主。” 杨朔 《茶花赋》:“我又望着他的脸……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无根(無根)wú gēn
(1).没有根部。《管子·内业》:“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尹知章 注:“道非如卉木,而有根茎花叶也。”《太平御览》卷五一○引 三国 吴 虞翻 《与弟书》:“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2).没有根基;没有依据。 汉 刘向 《说苑·建本》:“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 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但谣言则其实大抵无根,所以我没有动。”
(3).比喻行踪无定。 宋 晁补之 《忆少年·别历下》词:“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漢語大詞典》
(2).没有根基;没有依据。 汉 刘向 《说苑·建本》:“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 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但谣言则其实大抵无根,所以我没有动。”
(3).比喻行踪无定。 宋 晁补之 《忆少年·别历下》词:“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