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誰與共兮芳馨,獨蒼茫兮愁苦。

范成大宋代〕《幽誓

天風厲兮山木黄,歲晼晚兮又早霜。
虎號崖兮石飞下,山中人兮孰虞。
予造軔兮挾輈,紛不可兮此淹留。
靈曄兮遄邁,趣駕兮遠遊。
予高馳兮雨濡蓋,予揭淺兮水漸珮。
横四方兮未極,泥盎盎兮予车以败。
望夫君兮天東南,江復山兮斯路巉。
恍欲遇兮忽不见,奄书晦兮雲曇曇。
前马兮無路,税駕兮無所。
誰與共兮芳馨,獨蒼茫兮愁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芳馨愁苦

誰 shuí/shéi《國語辭典》

谁 [ ​shéi ]

语音
  1. 甚么人。表疑问。如:「谁敲门哪?」
  2. 任何人。表断定的口气。如:「这种小事谁都会作。」
  1. 难道。《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谁 [ ​shuí ]

读音
  1. (一)​之读音。
與 yǔ《國語辭典》

與 [ yǔ ]

  1. 同類、朋黨。《說文解字·舁部》:「與,黨與也。」《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刺王劉旦傳》:「群臣連與成朋,非毀宗室。」
  1. 贊成、允許。《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資治通鑑·卷三二·漢紀二十四·成帝綏和元年》:「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2. 支助、贊助。《老子·第七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唐·陳子昂〈感遇〉詩三八首之一七:「豈無當世雄,天道與胡兵。」
  3. 給予。如:「贈與」、「授與」。《孟子·離婁下》:「可以與,可以無與。」《韓非子·忠孝》:「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
  4. 接近、親近。《禮記·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傳》:「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
  5. 跟從、跟隨。《國語·齊語》:「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淮南子·墬形》:「蛤蟹珠龜,與月盛衰。」
  6. 結交、交往。《韓非子·姦劫弒臣》:「君臣之相與也,非有父子之親也。」
  7. 爭戰。《左傳·哀公九年》:「宋方吉,不可與也。」《國語·越語下》:「彼來從我,固守勿與。」
  8. 應付、對付。《史記·卷三四·燕召公世家》:「龐暖易與耳。」《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以為諸帥易與,獨飛不可當。」
  9. 如、相比。《漢書·卷三四·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唐·李商隱〈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甘心與陳阮,揮手謝松喬。」
  10. 等待。《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楚辭·屈原·離騷》:「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11. 推舉、選拔。如:「選賢與能」。通「舉」。
  1. 皆、全。《易經·无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墨子·天志中》:「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詳者。」通「舉」。
  1. 向、對。如:「與虎謀皮」。《孟子·公孫丑下》:「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
  2. 被。《戰國策·秦策五》:「(夫差)​遂與勾踐禽,死於干隧。」
  3. 為、替。《孟子·離婁上》:「所欲,與之聚之。」
  1. 和、同、跟。如:「我與你」、「山與水」。《論語·公冶長》:「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2. 與其,表示比較。《韓非子·難二》:「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與人刃我,寧自刃。」

與 [ yú ]

  1. 置於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同「歟 」。
  2. 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楚辭·屈原·漁父》:「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漢·王充《論衡·刺孟》:「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同「歟 」。

與 [ yù ]

  1. 參加。如:「參與」、「與會」。《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以光為太師,與四輔之政。」
  2. 干涉、干預。《國語·魯語下》:「是故天子……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宋·范成大〈次韻時敘〉詩:「作詩惜春聊復爾,春亦何能與人事?」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芳馨 fāng xīn
(1).犹芳香。也借指香草。《楚辞·九歌·湘夫人》:“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廡门。”《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老》:“有顷进饌,精美芳馨,不可名状。”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三八:“今日閒愁为 洞庭 ,茶花凝想吐芳馨。”
(2).喻美好的名声。 清 张大受 《慕庐先生还朝》诗:“出处古来云变化,芳馨谁播史书中。”
(3).指祭品。言其气味芳香。 宋 朱熹 《卧龙庵武侯祠》诗:“寒藻荐芳馨,飞泉奉明酌。”《宋史·乐志九》:“时思致享,肃荐芳馨。”  ——《漢語大詞典》
獨 dú《國語辭典》

獨 [ dú ]

  1. 孤單的、單一的。如:「獨子」、「獨木」。《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今僕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
  1. 僅、但、唯、只。如:「獨善其身」。《禮記·禮運》:「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2. 偏偏。《樂府詩集·卷三八·相和歌辭十三·古辭·孤兒行》:「孤子遇生,命獨當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
  3. 一個人的。如:「獨奏」。唐·杜甫〈月夜〉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4. 專斷、一意孤行。如:「獨斷」、「獨裁」。
  1. 老而無子。《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恤鰥寡,存孤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縱教血染鵑紅,彼蒼不念煢獨。」
蒼 cāng《國語辭典》

蒼 [ cāng ]

  1. 草色、深青色。《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應象大論》:「在色為蒼,在音為角。」
  2. 姓。如漢代有蒼英。
  1. 頭髮斑白的。如:「白髮蒼蒼」。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青色的。如:「蒼天」、「蒼苔」。
茫 máng《國語辭典》

茫 [ máng ]

  1. 广大、模糊不明。如:「渺茫」、「人海茫茫」。
  1. 怅然无所知的样子。如:「茫然」。
  2. 全然。如:「茫无头绪」、「茫无所知」。
  1. 姓。如宋代有茫端臣。
愁苦 chóu kǔ
忧愁苦恼。《楚辞·九章·涉江》:“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唐 杜甫 《发阆中》诗:“别家三月一书来,避地何时免愁苦。”《红楼梦》第一○七回:“ 凤姐 本是贪得无厌的人,如今被抄浄尽,自然愁苦。” 梁斌 《播火记》四八:“一听到 严志和 的声音,他愁苦了几天的心情,一下子放平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