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璇玑体宽政,隆栋象端衡。

许敬宗唐代〕《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

旭日临重壁,天眷极中京。春晖发芳甸,佳气满层城。
去鸟随看没,来云逐望生。歌里非烟飏,琴上凯风清。
文波浮镂槛,摛景焕雕楹。璇玑体宽政,隆栋象端衡。
创规虽有作,凝拱遂无营。沐恩空改鬓,将何谢夏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璇玑宽政隆栋

璇玑(璇璣)xuán jī
亦作“琁璣”。亦作“璿璣”。
(1).北斗前四星。也叫魁。《楚辞·王逸〈九思·怨上〉》:“謡吟兮中壄,上察兮璇璣。” 洪兴祖 补注:“北斗魁四星为璇璣。”《晋书·天文志上》:“魁四星为琁璣,杓三星为玉衡。”
(2).泛指北斗。 汉 扬雄 《甘泉赋》:“攀琁璣而下视兮,行游目乎 三危 。” 三国 魏 曹丕 《让禅表》:“下咨四岳,上观璿璣。”
(3).指北极星。《后汉书·天文志上》“天地设位,星辰之象备矣” 刘昭 注引《星经》:“琁璣者,谓北极星也。”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三灾荡璿璣,蛟龙翼微躬。”
(4).喻权柄,帝位。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自凭玉几握天镜,履璿璣而端拱。”
(5).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中能运转的部分。亦指整个测天仪器。《后汉书·张衡传》:“﹝ 张衡 ﹞遂乃研覈阴阳,妙尽琁机之正,作浑天仪。”《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土圭测影,璿璣审度。” 唐 柳宗元 《乞巧文》:“轇轕璇璣,经纬星辰,能成文章。”
(6).指 前秦 窦滔 妻所织的回文诗图。 元 周巽 《织锦窦家妻》诗:“璇璣初织锦,寄与 竇将军 。” 清 纳兰性德 《四时无题诗》:“璇璣好谱断肠图,却为思君碧作朱。”参见“ 璇璣图 ”。  ——《漢語大詞典》
体 ( 體 ) tǐ/tī《國語辭典》
  1. 「體 」的異體字。
宽政(寬政)kuān zhèng
谓为政宽大,不苛刻。《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羈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后汉书·王龚传》:“ 畅 深纳 敞 諫,更崇宽政,慎刑简罚,教化遂行。”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自嗟孤贱足瑕疵,特见放纵荷宽政。”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 隋炀帝 横征暴敛,大兴兵役,课役法全被破坏,所谓宽政,无非是些具文而已。”  ——《漢語大詞典》
隆栋(隆棟)lóng dòng
(1).高大的梁栋。《北史·宇文恺传》:“或以綺井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
(2).比喻栋梁之才。 唐 许敬宗 《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璇璣体宽政,隆栋象端衡。” 宋 王安石 《李璋加恩制》:“以后家之洪支,为帝室之隆栋。”  ——《漢語大詞典》
象 xiàng《國語辭典》

象 [ xiàng ]

  1. 动物名。哺乳纲长鼻目。力强,性温驯。皮厚,毛少,耳大,鼻长圆筒状,能伸卷自如,有一对长门牙自口伸出。产于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现生存者有非洲象与亚洲象二种,前者凶野难驯,后者则温驯。俗称为「大象」。
  2. 形状、样子、状态。如:「景象」、「图象」、「天象」、「气象」。
  3. 法令、法律。《国语·齐语》:「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
  4. 《易经》十翼之一。参见「象传 」条。
  5. 古代一种执干戈作击刺状的舞蹈。《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汉·郑玄·笺:「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6. 姓。如秦代有象武。
  1. 相似。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通「像」。
  2. 摹拟、效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汉书·卷三○·艺文志》:「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衡 héng《國語辭典》

衡 [ héng ]

  1. 置於車轅前端的橫木。《論語·衛靈公》:「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七·莊子音義中》:「衡,轅前橫木,縛軛者也。」
  2. 秤,量輕重的器具。《荀子·禮論》:「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三國吳·薛綜·注:「衡,稱也。軌,法。」
  3. 眉目之間。《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傳》:「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
  4. 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五星。因位於魁與斗杓之間,故以為斗的中央。《文選·張衡·東京賦》:「攝提揮衡,徐至於射宮。」三國吳·薛綜·注:「攝提有六星,玉衡,北斗中星,主迴轉。」
  5. 大陸地區衡山的簡稱。為五嶽之一。唐·王勃〈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6. 姓。如漢代有衡咸。
  1. 量輕重。《墨子·經說下》:「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文選·陸機·演連珠五○首之二》:「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2. 斟酌、考量。如:「衡情度理」、「權衡得失」。
  3. 違抗、拂逆。《史記·卷六二·管晏傳》:「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警世通言·卷九·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豈非逆天之咎徵,衡大之明鑒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