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

胡曾唐代〕《咏史诗。武昌

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
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戈鋋上流鸿业土崩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浚 jùn/xùn《國語辭典》

浚 [ jùn ]

  1. 舀取。《说文解字·水部》:「浚,抒也。」清·段玉裁·注:「抒者,挹也,取诸水中也。」
  2. 疏通或挖深水道。唐·魏征〈论时政疏〉:「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唐·韩愈〈重答张籍书〉:「浚其源,导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通「濬」。
  3. 剥削、榨取。《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晋·杜预·注:「浚,取也,言取我财以自生。」唐·柳宗元〈封建论〉:「奸利浚财,怙势作威。」
  1. 深。《诗经·小雅·小弁》:「莫高匪山,莫浚匪泉。」汉·毛亨·传:「浚,深也。」唐·柳宗元〈钴鉧潭西小邱记〉:「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戈鋋 gē chán
(1).戈与鋋。亦泛指兵器。《文选·班固〈东都赋〉》:“元戎竟野,戈鋋彗云。” 李善 注:“《説文》曰:‘鋋,小矛也。’”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旌节罗广庭,戈鋋凛秋霜。” 清 顾炎武 《莱州》诗:“礮甲初传造,戈鋋已击屠。”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变化不知本原之害》:“彼西人之练兵也,其犹壮士之披甲胄而执戈鋋也。”
(2).借指战争。 前蜀 杜光庭 《温江县招贤观众斋词》:“一方昭泰,四境乂安,疫毒无侵,戈鋋不作。” 宋 文天祥 《高沙道中》诗:“一伻与一校,幸不逢戈鋋。” 清 秦松龄 《满目》诗:“满目红旗载米船,西南何日罢戈鋋。”泛指争斗、冲突。 宋 邵雍 《观棋长吟》:“座上戈鋋尝击搏,面前冰炭旋更移。” 明 刘元卿 《贤奕编·证学》:“今人意见相左则衷起戈鋋;格调稍殊则眼分青白。”  ——《漢語大詞典》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上流 shàng liú
    (1).河流的上游。一般指距发源地较近的一段河川。《左传·襄公十四年》:“ 秦 人毒 涇 上流,师人多死。”《三国志·吴志·甘宁传》:“ 羽 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鋭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餘里浅瀨,云欲夜涉渡。” 宋 范镇 《东斋记事·承昭》:“ 承昭 乞纫布囊括土,投上流以塞之,不设板筑,可成巨防。” 杨朔 《铁骑兵》:“﹝班长他们﹞沿着河朝上走,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河。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
    (2).指河流的上游一带地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 恒水 上流有一国。”《南史·宋临川烈王道规传》:“ 荆州 居上流之重,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 武帝 诸子徧居之。”
    (3).上品;上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仁祖 年八岁……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唐 罗隐 《题方干诗》:“顾我论佳句,推君最上流。” 宋 李清照 《打马赋》:“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真写得有劲,真是上流的文章。”
    (4).指有权势的社会集团。《汉书·刘屈氂传》:“﹝ 贺 ﹞不顾元元,无益边穀,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 颜师古 注:“丞相贪冒,受赂于下,故使众庶货贿上流执事者也。” 宋 司马光 《乞责降第四札子》:“臣虽至愚,粗惜名节,受此指目,何以为人。非徒如是而已,又使讥谤上流,谓国家行法,有所偏颇。”  ——《漢語大詞典》
    武 wǔ《國語辭典》

    武 [ wǔ ]

    1. 战斗、军事、暴力等事。相对于文而言。如:「动武」、「比武」、「整军经武」、「文武双全」。《孙子·行军》:「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2. 足迹。《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楚辞·屈原·离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3. 《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武,奏大武也。」指周公所作歌颂武王武功之诗。首章二句为:「于皇武王,无竞维烈。」于,音乌,叹词。皇,大也。无竞维烈,言其功业人莫与竞也。
    4. 姓。如汉代有武臣。
    1. 与军事、战斗有关的。如:「武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见钟士季,如观武库,但睹矛戟。」
    2. 勇猛、威风。如:「勇武」、「威武」、「神武」、「英武」、「孔武有力」。唐·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
    昌 chāng《國語辭典》

    昌 [ chāng ]

    1. 光明。如:「昌明」。《玉篇·日部》:「昌,明也。」《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2. 恰当、美好。《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图累承彼洪族兮,又览累之昌辞。」唐·杨烱〈老人星赋〉:「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
    1. 存活。《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1. 姓。如明代有昌海。
    鸿业(鴻業)hóng yè
    大业。多指王业。《汉书·成帝纪》:“朕承 太祖 鸿业,奉宗庙二十五年。” 唐玄宗 《并州置北都制》:“守宗社之大寳,恢中原之鸿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若夫詔书之作,自 文 景 犹近质, 武帝 以后,时称《诗》《书》,润色鸿业,始为诗之流矣。”  ——《漢語大詞典》
    土崩 tǔ bēng
    比喻崩溃破败,无法收拾。《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闻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於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 秦 之末世是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心苞万篇之诵,口播涛波之辩,犹无补於土崩,不救乎瓦解也。” 唐 胡曾 《武昌》诗:“ 王濬 戈鋋发上流, 武昌 鸿业土崩秋。” 宋 苏辙 《论兰州等地状》:“然而边人愤怨,天下咨嗟,土崩之忧,企足可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众土崩, 苗 乘势四面蹂躪, 福寧 仅身免。”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