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击四方。

佚名唐代〕《吕氏宅妖誓师词

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击四方。
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马三止上将横行四方

天马(天馬)tiān mǎ
(1).骏马的美称。《史记·大宛列传》:“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 乌孙 马好,名曰‘天马’。及得 大宛 汗血马,益壮,更名 乌孙 马曰‘西极’,名 大宛 马曰‘天马’云。”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五:“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 唐 王维 《送刘司直赴安西》诗:“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诗之九:“指北 黄龙 饮,从西天马来。”
(2).传说中兽名。《山海经·北山经》:“又东北二百里,曰 马成之山 ,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
(3).神马。《汉书·礼乐志》:“太一况,天马下,霑赤汗,沫流赭。志俶儻,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在,龙为友。”《云笈七籤》卷八四:“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於寝卧之前。” 明 刘基 《走马引》:“精诚感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马从天来,挥霍雷电扬风埃。”
(4).星名。属于西方七星中的奎宿。《晋书·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其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亦曰天马。”
(5).螳螂的别名。《吕氏春秋·仲夏》“仲夏之月……螳蜋生” 汉 高诱 注:“螳蜋,一曰天马。”《尔雅翼·释虫二》:“螗蜋(螳螂)…… 许叔重 又云:世谓之天马。盖驤首奋臂,颈长而身轻,其行如飞,有马之象。”  ——《漢語大詞典》
斜 xié《國語辭典》

斜 [ xié ]

  1. 不正、倾侧。如:「斜角」、「斜坡」、「斜线」。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 非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动。《文选·贾谊·𫛳鸟赋》:「庚子日斜兮,𫛳集予舍。」唐·杜甫〈水槛遣兴〉诗二首之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1. 地名用字。常用于地势倾斜的地方。如:「玉钩斜」、「内人斜」、「陈陶斜」。

斜 [ yé ]

  1. 终南山的山谷,在今大陆地区陕西省褒城县东北。《文选·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李善注引《梁州记》曰:「万石城溯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

斜 [ ​xiá ]

  1. (一)​之又音。
飞 ( 飛 ) fēi
飞 [ fēi ]
  1.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2.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3.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4. 极,特别地:刀子~快。
  5.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6.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7.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度 dù/duó《國語辭典》

度 [ dù ]

  1. 表示物质的相关性质所达到的状况。如:「长度」、「硬度」、「湿度」、「密度」、「酸度」。
  2. 法制、规范。如:「制度」、「法度」。《文选·扬雄·长杨赋》:「亦所以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
  3. 标准。如:「尺度」、「限度」。《国语·周语下》:「用物过度妨于财,正害财匮妨于乐。」唐·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夭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
  4. 人的器量、胸怀。如:「器度」。《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5. 外表、仪态。如:「风度」、「态度」。《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栖》:「生因窃往。扣其关,果有女道士三四人,谦喜承迎,仪度皆洁。」
  6. 量词:➊ ​ 计算依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如:「耗电三百度」、「今天气温高达摄氏三十六度。」➋ ​ 计算次数的单位。如:「再度光临」。《北史·卷四○·李彪传》:「彪前后六度衔命。」
  7. 数学上指:➊ ​ 计算圆弧及角的单位。圆周的三百六十分之一为弧的一度;一度的弧所对的中心角,为角度的一度。➋ ​ 物体的长、宽、高。如:「三度空间」。
  8. 姓。如汉代有度尚。
  1. 过、经历。如:「度日如年」、「光阴虚度」。
  2. 由此岸到彼岸。《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同「渡 」。
  3. 通过、跨越。《史记·卷九四·田儋传》:「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全唐诗·卷二五三·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同「渡 」。

度 [ duò ]

  1. 考虑、推测。如:「审度」、「揣度」。《诗经·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2. 测量。如:「量度」。汉·文帝〈议佐百姓诏〉:「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
三止
唐 杜甫 览柏中允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 三止锦江沸,独清玉垒昏。  ——《骈字类编》
上将(上將)shàng jiàng
(1).主将,统帅。《孙子·地形》:“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咸谓勇力絶伦者,则上将之器;洽闻治乱者,则三九之才也。” 宋 王安石 《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 清 孙枝蔚 《读兵书》诗:“虚名羞 管 葛 ,上将失 孙 吴 。”
(2).泛指高级将领。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二折:“俺不曾与 吕布 交战,先斩了一员上将。”
(3).星名。《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
(4).军衔,将官的一级,在中将之上。  ——《漢語大詞典》
横行 héng xíng
(1).不循正道而行。《周礼·秋官·野庐氏》:“禁野之横行径踰者。” 贾公彦 疏:“言横行者,不要东西为横、南北为纵,但是不依道涂,妄由田中,皆是横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 王先谦 补注:“横行,谓军士分校就列,天子周回按部,不由中道行而旁出。”
(2).广行,遍行。《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王先谦 集解引 卢文弨 曰:“横行天下,犹《书》所云‘方行天下’,言周流之广。”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李杜韩柳优劣》:“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传三古,下笼百氏,横行阔视於缀述之场者, 子厚 一人而已矣。” 清 魏源 《黄山诗》之四:“老松生空山,一物无可恃……势不欲上天,横行海云里。”
(3).犹言纵横驰骋。多指在征战中所向无敌。《吴子·治兵》:“寧劳於人,慎无劳马,常令有餘,备敌覆战。能明此者,横行天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上将军 樊噲 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 匈奴 中。’” 唐 胡适 《燕歌行》:“ 汉 家烟尘在东北, 汉 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明 梁辰鱼 《古轮台·拟出塞》曲:“成败古难凭,但愿输忠藎,君不闻,男子重横行。” 清 陶澄 《当垂老别》诗:“不如事征战,横行寄胸臆。”
(4).谓胡作非为。《史记·伯夷列传》:“ 盗蹠 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三个不知文墨礼让,在朝廷横行,视君臣如同草木。” 老舍 《茶馆》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 美国 兵在 北京 横行的时候。”
(5).横着行走,多指螃蟹。喻肆行无忌。 唐 皮日休 《咏蟹》:“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清 李渔 《慎鸾交·狠图》:“不戴乌纱官名在,人人见我称员外。任横行似蟹,没人来佈摆。”  ——《漢語大詞典》
击 ( 擊 ) jī
击 [ jī ]
  1.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打。~鼓。~中(zhòng)。~破。~毙。~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
  2. 攻打:~败。~毁。打~。声东~西。
  3. 碰,接触:撞~。目~。肩摩毂()~(亦作“摩肩击毂”)。
四方 sì fāng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 ,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 、 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