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遥知 yáo zhī
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 王安石 《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金 元好问 《汴禅师自断普照石为斫以诗见饷为和》之一:“遥知玉音在,洗耳俟研磨。” ——《漢語大詞典》
兄弟 xiōng dì
(1).哥哥和弟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郑玄 笺:“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絶。” 元 李直夫 《冻苏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 弥子 之妻与 子路 之妻,兄弟也。”《明史·费宏传》:“ 宏 从弟编修 寀 ,其妻与 濠 妻,兄弟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仪礼·丧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郑玄 注:“兄弟,犹言族亲也。”《诗·小雅·常棣序》:“常棣,燕兄弟也。” 孔颖达 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联兄弟。” 郑玄 注:“兄弟,昏姻嫁娶也。” 孙诒让 正义:“谓异姓兄弟也。”《仪礼·曾子问》:“如壻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弔……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 何休 注:“ 宋 鲁 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诗·小雅·伐木》:“籩豆有践,兄弟无远。” 郑玄 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士冠礼》:“兄弟毕袗去。” 郑玄 注:“兄弟,主人亲戚也。” 清 凤韶 《凤氏经说·九族无外兄弟有外》:“经称兄弟,同异姓皆有之。”
(6).指同姓国家。《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传:“以蕃屏王室,以和协同姓之邦。”《晏子春秋·问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 冀州 。” 张纯一 校注:“谓兄弟之国。”《史记·晋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后; 晋 , 唐叔 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论语·子路》:“子曰:‘ 鲁 卫 之政,兄弟也。’” 何晏 集解:“ 鲁 , 周公 之封; 卫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为兄弟, 康叔 睦於 周公 ,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邢昺 疏:“此章 孔子 评论 鲁 卫 二国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为兄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孟阳 景阳 ,才綺而相埒,可谓 鲁 卫 之政,兄弟之文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浒传》第七五回:“ 吴用 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於是吾徒夙与 张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为歌诗以送之。”
(9).对弟弟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思量了,兄弟 欢郎 忒年纪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见了兄弟病势,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狈至此?’”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伯夷 ﹞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10).男子自称。《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时候,几乎无一天无盗案。” 孙中山 《国民会议足以解决中国内乱》:“诸君,兄弟向来主张和平统一的人。” ——《漢語大詞典》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 弥子 之妻与 子路 之妻,兄弟也。”《明史·费宏传》:“ 宏 从弟编修 寀 ,其妻与 濠 妻,兄弟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仪礼·丧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郑玄 注:“兄弟,犹言族亲也。”《诗·小雅·常棣序》:“常棣,燕兄弟也。” 孔颖达 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联兄弟。” 郑玄 注:“兄弟,昏姻嫁娶也。” 孙诒让 正义:“谓异姓兄弟也。”《仪礼·曾子问》:“如壻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弔……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 何休 注:“ 宋 鲁 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诗·小雅·伐木》:“籩豆有践,兄弟无远。” 郑玄 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士冠礼》:“兄弟毕袗去。” 郑玄 注:“兄弟,主人亲戚也。” 清 凤韶 《凤氏经说·九族无外兄弟有外》:“经称兄弟,同异姓皆有之。”
(6).指同姓国家。《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传:“以蕃屏王室,以和协同姓之邦。”《晏子春秋·问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 冀州 。” 张纯一 校注:“谓兄弟之国。”《史记·晋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后; 晋 , 唐叔 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论语·子路》:“子曰:‘ 鲁 卫 之政,兄弟也。’” 何晏 集解:“ 鲁 , 周公 之封; 卫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为兄弟, 康叔 睦於 周公 ,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邢昺 疏:“此章 孔子 评论 鲁 卫 二国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为兄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孟阳 景阳 ,才綺而相埒,可谓 鲁 卫 之政,兄弟之文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浒传》第七五回:“ 吴用 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於是吾徒夙与 张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为歌诗以送之。”
(9).对弟弟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思量了,兄弟 欢郎 忒年纪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见了兄弟病势,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狈至此?’”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伯夷 ﹞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10).男子自称。《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时候,几乎无一天无盗案。” 孙中山 《国民会议足以解决中国内乱》:“诸君,兄弟向来主张和平统一的人。” ——《漢語大詞典》
登高 dēng gāo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遍 biàn《國語辭典》
遍 [ biàn ]
读音 形- 全部、整个。形容到处都是。如:「遍体鳞伤」、「哀鸿遍野」、「满山遍野」。宋·张俞〈蚕妇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 没有一处遗漏的。如:「遍布」、「遍历」、「红遍东南亚」。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布满。如:「朋友遍天下」。
- 量词。计算动作头尾经历的单位。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遍 [ piàn ]
语音- (一)之语音。
插 chā《國語辭典》
插 [ chā ]
動- 刺入、扎入。如:「一根針插進我的手掌了。」
- 栽種。宋·陸游〈時雨〉詩:「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 放進、擺入。如:「插花」、「筆插入筆筒」。
- 參入其間。宋·陳造〈再次韻答許節推〉詩:「宦途要處難插手,詩社叢中常引頭。」
茱萸 zhū yú
植物名。香气辛烈,可入药。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 三国 魏 曹植 《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 吴伟业 《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诗:“秔稻将登农父喜,茱萸徧插故人怜。”参见“ 茱萸囊 ”。 ——《漢語大詞典》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形-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形-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一人 yī rén
(1).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孔 传:“一人,天子。”《书·汤诰》:“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誥。’” 孔 传:“天子自称曰予一人。” 汉 班固 《白虎通·号》:“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臣谓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书》曰:‘不施予一人。’” 宋 王禹偁 《待漏院记》:“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诗:“一人正位山河定,万国朝元日月明。”
(2).一个人。《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 李卓吾 一人之是非,可也。”
(3).犹一体。《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4).谓使全国之人齐心协力。《荀子·富国》:“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故明君不道也。” 杨倞 注:“谓不能齐一其人,同力以拒大国也。” ——《漢語大詞典》
(2).一个人。《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 李卓吾 一人之是非,可也。”
(3).犹一体。《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4).谓使全国之人齐心协力。《荀子·富国》:“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将巧繁拜请而畏事之,则不足以持国安身,故明君不道也。” 杨倞 注:“谓不能齐一其人,同力以拒大国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