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不堪 bù kān
(1).不能承当;不能胜任。《国语·周语上》:“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韩非子·难三》:“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贪进不虑负乘之祸,受任不计不堪之败。”
(2).忍受不了。《孟子·离娄下》:“ 颜子 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颜子 不改其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自言其远祖,不知几何世也,坐事繫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僧大汕》:“一日向 吴 自述,酬应杂遝,不堪其苦。” 冰心 《寄小读者》八:“我真是不堪,在家时黄昏睡起,秋风中听此,往往凄动不宁。”
(3).不忍心。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词:“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秦并六国平话》卷中:“杀得六宫如算子,丫叉尸首不堪闻。”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二·汪容甫》:“《题机声灯影图》之二云……字字血泪,使人不堪卒读。”
(4).不可;不能。《逸周书·小开》:“汝谋斯,何嚮非翼,维有共枳,枳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引。” 朱右曾 校释:“柯,斧柄;引,取也。蔽焉而踪寻斧,虽小者犹不可。”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马南村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少数落后分子残余的坏思想、坏作风是不堪容忍的。”
(5).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北史·齐纪下》:“﹝帝﹞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余独怜其老而惫不堪也。”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担泥送土的人,上上下下,忙碌不堪。”
(6).极坏;糟糕。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责处之。”《红楼梦》第六九回:“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 平儿 看不过,自己拿钱出来弄菜给他吃。” 茅盾 《烟云》:“他和夫人的同居生活虽非古圣贤那么文雅,可绝不像‘姓 朱 的’信上描绘得那么不堪。”
(7).犹不甚。《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主管 看见一个妇女,身上衣服不堪齐整,头上蓬鬆。”
(8).犹难堪。《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辗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 ——《漢語大詞典》
(2).忍受不了。《孟子·离娄下》:“ 颜子 当乱世,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颜子 不改其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自言其远祖,不知几何世也,坐事繫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僧大汕》:“一日向 吴 自述,酬应杂遝,不堪其苦。” 冰心 《寄小读者》八:“我真是不堪,在家时黄昏睡起,秋风中听此,往往凄动不宁。”
(3).不忍心。 南唐 李璟 《浣溪沙》词:“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秦并六国平话》卷中:“杀得六宫如算子,丫叉尸首不堪闻。”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二·汪容甫》:“《题机声灯影图》之二云……字字血泪,使人不堪卒读。”
(4).不可;不能。《逸周书·小开》:“汝谋斯,何嚮非翼,维有共枳,枳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引。” 朱右曾 校释:“柯,斧柄;引,取也。蔽焉而踪寻斧,虽小者犹不可。”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马南村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少数落后分子残余的坏思想、坏作风是不堪容忍的。”
(5).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北史·齐纪下》:“﹝帝﹞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余独怜其老而惫不堪也。”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担泥送土的人,上上下下,忙碌不堪。”
(6).极坏;糟糕。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责处之。”《红楼梦》第六九回:“每日只命人端了菜饭到他房中去吃。那茶饭都系不堪之物。 平儿 看不过,自己拿钱出来弄菜给他吃。” 茅盾 《烟云》:“他和夫人的同居生活虽非古圣贤那么文雅,可绝不像‘姓 朱 的’信上描绘得那么不堪。”
(7).犹不甚。《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主管 看见一个妇女,身上衣服不堪齐整,头上蓬鬆。”
(8).犹难堪。《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父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加以不堪,反致相累,辗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 ——《漢語大詞典》
追念 zhuī niàn
回忆;回想。《左传·成公十三年》:“復脩旧德,以追念前勋。”《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追念辠过,恐惧,伏地待诛不敢起。”《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时朝廷正追念 代国公 军功,要録用其子姪。” 阿英 《回忆杜国庠同志的文学活动》:“追念亡友,缅怀先烈,将怎样的加倍努力,才能无负于党的期望。” ——《漢語大詞典》
浪 làng《國語辭典》
浪 [ làng ]
名- 大的水波。如:「海浪」、「巨浪」。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凡物因振动而起伏如浪的都称为「浪」。如:「声浪」、「麦浪」。唐·陆龟蒙〈樵人十咏〉一○首之五:「争推好林浪,共约归时节。」
- 姓。如晋代有浪逢。
- 放纵不拘、放荡不正。如:「浪荡」、「浪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此妇坚贞之性,数年以来,老僧颇识之,彼是不肯作浪语的。」《西湖佳话·雷峰怪迹》:「心猿意马驰千里,浪蝶狂蜂闹五更。」
- 虚妄、空。如:「浪得虚名」。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诗:「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 轻率、随意。如:「浪费」。唐·张籍〈赠王秘书〉诗:「不曾浪出谒公侯,唯向花间水畔游。」
浪 [ láng ]
- 参见「浪浪」、「沧浪」等条。
萍 píng《國語辭典》
萍 [ píng ]
名- 植物名。浮生在水面的草。叶扁平而小,面背皆青,有须根下垂水中,会随水流四处漂动。也称为「浮萍」。
- 比喻行踪不定,难以自主的。如:「萍踪」。
踪迹(蹤蹟)zōng jì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虚度 xū dù
白白地度过。 唐 元稹 《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诗:“独倚破帘闲悵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三折:“虚度了丽日和风,枉误了良辰美景。”《红楼梦》第三七回:“单表 宝玉 自 贾政 起身之后,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游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青春是美丽的。但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步到辉煌的壮年。” ——《漢語大詞典》
夜 yè《國語辭典》
夜 [ yè ]
名-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一段时间。如:「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 姓。如汉代有夜龙。
- 昏暗的。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唐·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诗:「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 夜行。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动-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名-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