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储光羲唐代〕《田家杂兴八首

春至鶬鹒鸣,薄言向田墅。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女。
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闲时相顾笑,喜悦好禾黍。
夜夜登啸台,南望洞庭渚。百草被霜露,秋山响砧杵。
却羡故年时,中情无所取。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逍遥阡陌上,远近无相识。落日照秋山,千岩同一色。
网罟绕深莽,鹰鹯始轻翼。猎马既如风,奔兽莫敢息。
驻旗沧海上,犒士吴宫侧。楚国有夫人,性情本贞直。
鲜禽徒自致,终岁竟不食。
田家趋垄亩,当昼掩虚关。邻里无烟火,儿童共幽闲。
桔槔悬空圃,鸡犬满桑间。时来农事隙,采药游名山。
但言所采多,不念路险艰。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君看西王母,千载美容颜。
平生养情性,不复计忧乐。去家行卖畚,留滞南阳郭。
秋至黍苗黄,无人可刈获。稚子朝未饭,把竿逐鸟雀。
忽见梁将军,乘车出宛洛。意气轶道路,光辉满墟落。
安知负薪者,咥咥笑轻薄。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筑室既相邻,向田复同道。
糗糒常共饭,儿孙每更抱。忘此耕耨劳,愧彼风雨好。
蟪蛄鸣空泽,鶗鴂伤秋草。日夕寒风来,衣裳苦不早。
梧桐荫我门,薜荔网我屋。迢迢两夫妇,朝出暮还宿。
稼穑既自种,牛羊还自牧。日旰懒耕锄,登高望川陆。
空山足禽兽,墟落多乔木。白马谁家儿,联翩相驰逐。
种桑百馀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馀,时时会亲友。
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
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
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数瓮犹未开,明朝能饮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所愿优游州县

所愿(所願)suǒ yuàn
(1).愿望;希望。《孟子·公孙丑上》:“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 孔子 也。” 晋 陶潜 《闲情赋》:“考所愿而必违,徒契阔以苦心。”
(2).指愿意去的地方。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三:“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优游(優游)yōu yóu
(1).见“ 优游 ”。
(2).古代车上之具。《南齐书·舆服志》:“玉輅,漆画轮,两厢上望板前优游。”原注:“优游上和鸞鸟立花趺衔铃……优游下,隐膝,里施金涂鏤面钉,织成衣。优游横前,施瑇瑁帖,金涂花钉,优游前,金涂倒龙,后梢凿银瑇瑁龟甲,金涂花沓。”
亦作“ 优游 ”。
(1).悠闲自得。《诗·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 三国 魏 嵇康 《赠秀才入军》诗之一:“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优游恬适,舒畅怡悦,所以养乎心者也。”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几百个乘客在舟上优游谈笑,说着乘风破浪,以为人人都过着最闲适的光阴。”
(2).谓使……悠闲,休养。《晏子春秋·内问下十八》:“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 宋 苏洵 《心术》:“将战养其力……丰犒而优游之。”
(3).谓悠闲地居其中。《后汉书·班固传》:“则将军养志和神,优游庙堂,光名宣於当世,遗烈著於无穷。” 隋 杨素 《赠薛播州》诗之七:“栖迟 茂陵 下,优游沧海曲。” 宋 欧阳修 《〈归田录〉自序》:“为子计者,谓宜乞身於朝,退避荣宠,而优游田亩,尽其天年。”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琴》:“妾本 曹刺史 之女,幸得仙术,优游洞天;但凡心未除,遭此降謫。”
(4).游玩。 唐 元稹 《春馀遣兴》诗:“恭扶瑞藤杖,步屧恣优游。” 宋 司马光 《和子骏洛中书事》:“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 郭沫若 《漆园吏游梁上》:“鱼儿一对对地衔尾接首在水里面优游。”
(5).从容,不急迫。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僕愿先生优游俯仰,贵处可否之间。” 宋 苏轼 《贾谊论》:“为 贾生 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 絳 灌 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 王闿运 《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优游而待之,何其暇也。”
(6).谓从容致力于某事。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君又以幽赞神明,非杼轴於人事;经营训导,廼优游於圣作。”《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昔 汉武帝 将行封禪大礼,欲优游其事,故先封中岳,祀 汾阴 ,始巡幸郡县,浸寻于 泰山 。” 清 郑燮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
(7).从容洒脱。 晋 陆机 《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宋 邵雍 《四贤吟》:“ 彦国 之言铺陈, 晦叔 又言简当, 君实 之言优游, 伯淳 之言条畅。” 明 屠隆 《〈唐诗品汇〉选释断序》:“ 唐 人之言,繁华綺丽,优游清旷。” 王闿运 《湘绮楼论诗文体法》:“后世之颂,皆应制赞人之文,故贵优游,不可谓誉。”
(8).广大貌;宽广貌。《楚辞·九章·惜往日》:“封 介山 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朱熹 集注:“优游,言其德之大也。” 汉 班固 《白虎通·号》:“谓之尧者何?尧者嶤嶤也,至高之貌,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
(9).宽和;宽厚。《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郑玄 注:“优游之法,法和柔者也。”《孔子家语·儒行解》:“礼必以和,优游以法。” 明 王廷相 《雅述·上篇》:“及至贤智当事,规画粗定,而为之君者又无优游宽裕之心,以俟其自化,亦以岁月责其成功。”
(10).优容,宽待。《汉书·楚元王传》:“今陛下开 三代 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得并进。”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物色异人,优游鯁直。显靡失心,幽无怨魄。”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 巴 、 僰 、 賨 、 蜑 弔诡之族,或分於 楚 、 越 ,亦与诸华甥舅,宜稍优游之,为定差等,勿使自外。”
(11).谓顺其变化。《淮南子·原道训》:“物(沕)穆无穷,变无形像,优游委纵,如响之与景。”《淮南子·本经训》:“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 高诱 注:“优游,犹委从也。”
(12).作事犹豫,不果决。《尚书大传》卷四:“ 周公 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汉书·儿宽传》:“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羣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 颜师古 注:“言不决也。” 清 周在浚 《周栎园先生行述》:“ 闽 人拥先生讼寃者日千百计,承问者优游不敢决。”
(13).饶多;富裕,宽裕。《淮南子·俶真训》:“由此观之,物莫不生於有也,小大优游矣。” 高诱 注:“优游,言饶多也。” 宋 萧德藻 《樵夫》诗:“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彼岂不能妄营财利使生理优游邪?耻不为也。”  ——《漢語大詞典》
州县(州縣)zhōu xiàn
(1).州与县的合称。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今将自州县始,请各诵所怀,聊以观诸生之志。”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於教化也。”
(2).指州县官。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应知不知》:“今之州县死一州一县之社稷。”  ——《漢語大詞典》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呼 hū《國語辭典》

呼 [ hū ]

  1. 吐气。与「吸」相对。如:「呼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2. 大声呐喊。《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3. 招、唤。如:「呼朋引伴」、「呼风唤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唐·颜仁郁〈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4. 称、谓。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1. 表感叹的语气。《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 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如:「北风呼呼的吹。」
  1. 姓。如汉代有呼子先。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