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霏霏渠门色,晻晻制岩光。

储光羲唐代〕《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

自初宾上国,乃到邹人乡。曾点与曾子,俱升阙里堂。
武皇恢大略,逸翮思寥廓。三居清宪台,两拜文昌阁。
为道既贞信,处名犹謇谔。铁柱励风威,锦轴含光辉。
夜闻持简立,朝看伏奏归。洞门清佩响,广路玉珂飞。
骧首入丹掖,抟空趋太微。丝纶逢圣主,出入飘华组。
愔愔宿帝梧,侃侃居文府。海内语三独,朝端谋六户。
善计在弘羊,清严归仲举。侍郎跨方朔,中丞蔑周处。
天眷择循良,惟贤降宠章。分符指聊摄,为政本农桑。
籍籍歌五袴,祁祁颂千箱。随车微雨洒,逐扇清风飏.
既以迁列国,复兹邻帝乡。褰帷乃仍旧,坐啸非更张。
居敬物无扰,履端人自康。薄游出京邑,引领东南望。
林晚鸟雀噪,田秋稼穑黄。成皋天地险,广武征战场。
道丧苦兵赋,时来开井疆。霏霏渠门色,晻晻制岩光。
徒念京索近,独悲溱洧长。大明潜照耀,淑慝自昭彰。
昔岁幸西土,今兹归洛阳。同焉知郑伯,当辅我周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霏霏渠门晻晻岩光

霏霏 fēi fēi
(1).雨雪盛貌。《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王逸〈九思·怨上〉》:“雷霆兮硠礚,雹霰兮霏霏。”原注:“霏霏,集貌。”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清 唐孙华 《柳絮》诗之一:“搅天晴雪日霏霏,忽漫成团密又稀。”
(2).泛指浓密盛多。《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晋书·胡毋辅之传》:“ 澄 ( 王澄 )尝与人书曰:‘ 彦国 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絶,诚为后进领袖也。’” 唐 欧阳詹 《回鸾赋》:“鬱霏霏以葳蕤,辉熠熠以严顒。”《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阴风惨惨,杀气霏霏。” 清 孙枝蔚 《杂咏》:“渺渺春江孤雁去,霏霏古树暗香来。”
(3).飘洒,飞扬。 晋 潘岳 《西征赋》:“雍人缕切,鸞刀若飞,应刃若俎,靃靃霏霏。” 唐 贾至 《铜雀台》诗:“抚弦心断絶,听管泪霏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梦》:“俄梦朱衣道人,长丈餘,特以青灰落衣襟霏霏然。”
(4).纷乱貌。 汉 王粲 《羽猎赋》:“鹰犬竞逐,弈弈霏霏。” 唐 韦应物 《赠别河南李功曹》诗:“忽復不相见,心思乱霏霏。”  ——《漢語大詞典》
渠门(渠門)qú mén
(1).旗名。一说两旗交接以为军门。《国语·齐语》:“赏服大輅,龙旗九旒,渠门赤旂,诸侯称顺焉。” 韦昭 注:“ 贾侍中 云:‘……渠门,亦旗名。赤旂,大旗也。’ 昭 谓……渠门,两旗所建,以为军门,若今牙门也。”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诏》:“又有一匡九合,渠门之赐以隆。”
(2).古城门名。《左传·桓公十四年》:“冬, 宋 人以诸侯伐 郑 ,报 宋 之战也。焚 渠门 ,入及大逵。” 杜预 注:“ 渠门 , 郑 城门。”  ——《漢語大詞典》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1.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2.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3.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4.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5.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6.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7.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2.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1.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1. 之语音。
晻晻 ǎn ǎn
(1).黑暗貌;昏暗貌。 汉 蔡邕 《愁霖赋》:“瞻玄云之晻晻兮,听长空之淋淋。”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其夕三更中,復闻一人扣户云:‘ 范帅 来!’未应已进……从者唯三人,衣色黑晻晻不可别。” 唐 储光羲 《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霏霏渠门色,晻晻制巖光。”
(2).暗中,无形之中。《世说新语·识鉴》“ 王夷甫 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刘孝标 注引 晋 袁宏 《名士传》:“ 王夷甫 叹 涛 ‘晻晻为与道合,其深不可测。’”
(3).抑郁貌。《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心怊悵以永思兮,意晻晻而自頽。” 洪兴祖 补注:“晻,乌感切。”
(1).日无光。《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孰契契而委栋兮,日晻晻而下頽。” 洪兴祖 补注:“晻音奄,日无光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2).迅速貌。《楚辞·九辩》:“岁忽而遒尽兮。” 汉 王逸 注:“时去晻晻,若騖驰也。”  ——《漢語大詞典》
制 ( 製 ) zhì《國語辭典》

制 [ zhì ]

  1. 法度、規定。如:「法制」、「制度」。《禮記·曲禮上》:「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2. 父母喪事。如:「守制」、「父制」、「母制」。《紅樓夢·第一一四回》:「因在制中,不便行禮。」
  1. 製造。如:「制作」。《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同「製 」。
  2. 訂定、規劃。如:「制禮作樂」、「因地制宜」。
  3. 管束、阻止。如:「管制」、「限制」。《淮南子·脩務》:「夫馬之為草駒之時,跳躍揚蹄翹尾而走,人不能制。」
  4. 決斷、裁決。如:「裁制」。《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制曰:『可。』」
  5. 切割。《淮南子·主術》:「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
岩光(岩光)
韦应物晚坐西斋诗柳意不胜春岩光已知曙瓶李商隐寄安国大师诗岩光分蜡屐涧响入铜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