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龟儿(龜兒)guī ér
(1).幼龟。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王莽 时, 未央宫 中雨五銖钱,既而至地,悉为龟儿。”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 唐庄宗 时,有进六目龟者。 敬新磨 献口号云:‘不要闹,不要闹,听取龟儿口号。六隻眼儿睡一觉,抵别人三觉。’”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四首并和实之》词:“ 德耀 不嫌为隐髻, 龟儿 已解摇吟膝。”
(2). 唐 白居易 弟 行简 之子字 阿龟 。 白居易 有《闻龟儿咏诗》诗。后因以称年幼的子侄。
(3).见“ 龟儿子 ”。 ——《漢語大詞典》
(2). 唐 白居易 弟 行简 之子字 阿龟 。 白居易 有《闻龟儿咏诗》诗。后因以称年幼的子侄。
(3).见“ 龟儿子 ”。 ——《漢語大詞典》
吐火 tǔ huǒ
(1).发出火光。《文选·扬雄〈羽猎赋〉》:“霹靂烈缺,吐火施鞭。”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火,电照也。”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九:“钻燧吐火,以续 汤谷 之晷;挥翮生风,而继 飞廉 之功。”
(2).古代杂技节目。表演时以燃着物置于口中,喷吐火苗。 汉 张衡 《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復续、吐火……其吐火,先有药在器中,取火一片,与黍餹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张口,火满口中。” 唐 王棨 《吞刀吐火赋》:“吞刀之术斯妙,吐火之能又玄。”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近来便是走索,缘竿,抛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戏,也都看得毫无意味。” ——《漢語大詞典》
(2).古代杂技节目。表演时以燃着物置于口中,喷吐火苗。 汉 张衡 《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復续、吐火……其吐火,先有药在器中,取火一片,与黍餹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张口,火满口中。” 唐 王棨 《吞刀吐火赋》:“吞刀之术斯妙,吐火之能又玄。”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白须老臣的讲道,矮胖侏儒的打诨,王是早已听厌的了;近来便是走索,缘竿,抛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戏,也都看得毫无意味。” ——《漢語大詞典》
鹤儿(鹤儿)
唐 李洞 赠三惠大师 游归笋长齐童子,病起巢成露鹤儿。 ——《骈字类编》
衔 ( 銜 ) xián
衔 [ xián ]
- 马嚼子。
- 用嘴含,用嘴叼:~枚。燕子~泥。
- 含在心里:~恨。~冤。~恤(含哀,怀着忧伤)。~戢(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 接受,奉:~命。
- 指前后相接:~接。
- 职务和级别的名号:学~。军~。官~。
火 huǒ《國語辭典》
火 [ huǒ ]
名- 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和热。可燃物、燃点和氧气是火的三要件。《书经·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水浒传·第四六回》:「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那火顷刻开天也似般大。」
- 中医指病理变化过程中,机能亢进的现象。如:「肝火」、「上火」、「退火」。
- 枪炮弹药等武器称为「火」。如:「军火」、「火药」。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姓。如明代有火源洁。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赤红色的。如:「火红」、「火狐狸」。唐·李白〈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诗:「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
- 燃烧。《礼记·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李靖)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
- 动怒。如:「他一火,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 急速、紧急。如:「火速赴约」、「十万火急」。《庄子·天地》:「彼且乘人而无天,方且本身而异形,方且尊知而火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