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叮咛这雨声莫打梨花坠,风力休吹柳絮飞。
春雨
润夭桃灼灼红,洗芳草茸茸翠。蝶愁搧香粉翅,莺怕展缕金衣。堪恨堪宜,耽阁酿蜂儿蜜,喜调和燕子泥。游春客怎把芳寻,斗巧女难将翠拾。
【梁州】看一阵阵锁层峦行云岭北,一片片泛桃花流水桥西。我醉来时怎卧莎茵地?难登紫陌,怎看罗衣?乾坤惨淡,园苑岑寂。每日家阴雨霏霏,几曾见丽日迟迟!辛苦杀老树头憎妇鸣鸠,凄凉也古墓上催春子规,阑散了绿阴中巧舌黄鹂。酒杯,食櫑。可怜不见春明媚,正合着襄阳小儿辈。笑杀山翁醉似泥,四野云迷。
【尾】叮咛这雨声莫打梨花坠,风力休吹柳絮飞。留待晴明好天气,穿一领布衣,着一对草履,访柳寻春万事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尾 wěi/yǐ《國語辭典》
尾 [ wěi ]
名- 鸟兽虫鱼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如:「尾巴」、「鱼尾」。《三国志·卷一八·魏书·许褚传》:「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
- 量词。计算鱼的数量的单位。如:「一尾鱼」。唐·柳宗元〈游黄溪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 最后、末端。如:「结尾」、「年尾」、「月尾」、「首尾」、「有头有尾」。
- 末端的、后面的。如:「尾声」、「尾舵」。
- 残余的、主要部分以外的。如:「尾数」、「尾款」。
- 追随、跟著。《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差人见那人出神,叫宦成坐著,自己悄悄尾了那人去。」
- 鸟兽交配。《列子·黄帝》:「雄雌在前,孳尾成群。」
尾 [ yǐ ]
- (一)之又音。
叮咛(叮嚀)dīng níng
(1).再三嘱咐。 唐 寒山 《诗》之二一六:“自古多少圣,叮嚀教自信。” 宋 康与之 《满江红·杜鹃》词:“镇日叮嚀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説: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平儿 等不免叮嚀了好些话。只有 巧姐儿 惨伤的了不得。” 柯岩 《特邀代表》:“从此,每次回家前后全班互相叮咛:回家可别犯错误呀,可要按时返校呵。”
(2).犹殷勤。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僧晏通》:“过者 易定 军人也,即下马熟视,悦其都冶,词意叮嚀,便以后乘挈行焉。” 唐 鲍溶 《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诗之五:“闻道中山酒,一杯千日醒。黄鶯似传语,劝酒太叮嚀。”
(3).仔细。 元 无名氏 《符金锭》第三折:“我这里叮嚀覷了他模样,办着片志诚心便央。”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马儿行嘱付叮嚀记: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
(4).分明;清楚。《敦煌曲·太子入山修道赞》:“宫中闻唤太子声甚叮嚀。”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四折:“我今日叮嚀的説破,教你仔细的皆知。”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二折:“我对着这烛底花前説叮嚀。” ——《漢語大詞典》
(2).犹殷勤。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僧晏通》:“过者 易定 军人也,即下马熟视,悦其都冶,词意叮嚀,便以后乘挈行焉。” 唐 鲍溶 《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诗之五:“闻道中山酒,一杯千日醒。黄鶯似传语,劝酒太叮嚀。”
(3).仔细。 元 无名氏 《符金锭》第三折:“我这里叮嚀覷了他模样,办着片志诚心便央。”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马儿行嘱付叮嚀记:鞍心马户将伊打,刷子去刀莫作疑。”
(4).分明;清楚。《敦煌曲·太子入山修道赞》:“宫中闻唤太子声甚叮嚀。” 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四折:“我今日叮嚀的説破,教你仔细的皆知。”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二折:“我对着这烛底花前説叮嚀。” ——《漢語大詞典》
这 ( 這 ) zhè/zhèi
这 [ zhè ]
- 代词,此,指较近的时间、地点或事物,与“那”相对:~里。~些。~个。~样。
- 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他~就来。
- ◎ “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个。~点儿。~些年。
雨声(雨声)
唐 杜甫 绝句四首 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唐 秦韬玉 题竹 捲帘阴薄漏山色,欹枕韵寒宜雨声。
唐 方干 冬夜泊僧舍 照墙灯焰细,著瓦雨声繁。 ——《骈字类编》
唐 秦韬玉 题竹 捲帘阴薄漏山色,欹枕韵寒宜雨声。
唐 方干 冬夜泊僧舍 照墙灯焰细,著瓦雨声繁。 ——《骈字类编》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副-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名-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打 dǎ/dá《國語辭典》
打 [ dǎ ]
动- 击、敲击。如:「打铁趁热」。唐·杜甫〈十二月一日〉诗三首之二:「打鼓发船何郡郎,新亭举目风景切。」
- 攻击、战斗。如:「打斗」、「打架」、「打仗」。
- 消除、除去。如:「打虫」、「打胎」。
- 发出、放出。如:「打雷」、「打电报」、「打信号」、「打电话」。
- 注入、刺入。如:「打针」、「给车胎打气」。
- 做、订制。如:「打造」、「打手饰」、「打毛衣」。《红楼梦·第三五回》:「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
- 举、持。如:「打伞」、「打灯笼」。《三国演义·第一回》:「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
- 取、收。如:「打柴」、「打水」、「打鱼」、「打野食」。
- 购买。如:「打油」、「打酒」、「打年货」。
- 转动、拨动。如:「打舵」、「打算盘」、「打方向盘」。
- 凿开、揭开。如:「打井」、「打洞」、「打开锅盖」。
- 破开、摔开。如:「打蛋」、「不小心把碗打了!」
- 印上、画上。如:「打字」、「打样」、「打邮戳」、「打粉底」。《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当下看人写了,借过笔来,去年月下押个花字,打个手模。」
- 涂抹。如:「打腊」、「打亮光漆」。
- 立、定出、计算。如:「打主意」、「打草稿」、「打基础」、「精打细算」。
- 使用、采用。如:「打比喻」、「打诳语」、「打官腔」。
- 担任、从事。如:「打工」、「打杂」、「打游击战」。
- 表人体所产生的动作,意义常因动作而异。如:「打滚」、「打寒噤」、「打呵欠」、「打瞌睡」、「打手势」。
- 与人交往、寒暄。如:「打交道」、「打招呼」、「打照面」。
- 武术、武功。如:「武打」、「教打」、「练打」。
- 姓。如宋代的丹流国有打击。
- 自、从。如:「您打那里来?」、「打现在起,我要发奋用功。」
打 [ dá ]
名- 量词。计算物品的单位。为英文 dozen的音译。十二个为一打。如:「一打毛巾」、「两打铅笔」。
梨花 lí huā
亦作“棃花”。
(1).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 南朝 梁 萧子显 《燕歌行》:“ 洛阳 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 高启 《饮陈山人园次能翁韵》:“桃花棃花已狼籍,躑躅花开如火炎。”
(2).一种较小的酒杯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 陆元光 《回仙録》云:‘…… 回公 曰:饮器中,惟鐘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棃花、蕉叶最小。’”
(3).指梨花枪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你到老营去住几天,请 刘芳亮 将爷指点指点,去掉花枪,回到梨花正宗。”自注:“梨花,即梨花枪,亦即 杨 家枪法。”参见“ 梨花枪 ”。
(4).指梨花大鼓。详“ 梨花大鼓 ”。
(5).旧武器名。参见“ 梨花枪 ”。 ——《漢語大詞典》
(1).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 南朝 梁 萧子显 《燕歌行》:“ 洛阳 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 高启 《饮陈山人园次能翁韵》:“桃花棃花已狼籍,躑躅花开如火炎。”
(2).一种较小的酒杯名。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 陆元光 《回仙録》云:‘…… 回公 曰:饮器中,惟鐘鼎为大,屈巵、螺杯次之,而棃花、蕉叶最小。’”
(3).指梨花枪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你到老营去住几天,请 刘芳亮 将爷指点指点,去掉花枪,回到梨花正宗。”自注:“梨花,即梨花枪,亦即 杨 家枪法。”参见“ 梨花枪 ”。
(4).指梨花大鼓。详“ 梨花大鼓 ”。
(5).旧武器名。参见“ 梨花枪 ”。 ——《漢語大詞典》
坠 ( 墜 ) zhuì
坠 [ zhuì ]
- 落,掉下:~马。呱呱~地。
- 往下沉:下~。
- 系挂在器物上垂着的东西:扇~儿。~子(➊垂着的东西;➋流行于中国河南、山东的一种曲艺,如“河南~~”)。
风力(風力)fēng lì
(1).风的力量。 唐 杜甫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吹花困癲旁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宋 梅尧臣 《雪咏》:“密势因风力,轻姿任物形。”
(2).气概与魄力。《宋书·孔觊传》:“ 覬 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陈书·周铁虎传》:“﹝ 周铁虎 ﹞器局沉厚,风力勇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铁面御史》:“幸蒙圣明洞鉴,以 郭琇 居官尚有风力,免其治罪。”
(3).威势;权势。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鄢懋卿》:“以都御史经理东南盐课诸务,声势赫戾,睹记所未有此,每歷 淮 扬 诸大镇则餽索不下二三百万金,风力所加,甚于詔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岂知世上惨刻的官,要见自己的风力,或私心嗔恨被告,不肯听尸亲免简,定要劣撅做去,以致开久殮之棺,掘久埋之骨。”《好逑传》第十七回:“莫若只就他旧日到 水 家去养病的事体,装点做私情,央有一个有风力的御史,参他一本。”
(4).指文辞的风骨笔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 相如 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迺其风力遒也。”《隋书·经籍志四》:“ 永嘉 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五》:“数笔有 班 马 风力。”
(5). 黄帝 臣子 风后 与 力牧 的并称。 隋 卢思道 《劳生论》:“ 风 力 上宰,内敷文教; 方 邵 重臣,外扬武节。” 唐 李华 《卢郎中斋居记》:“庙堂有 风 力 之臣,征镇有 方 召 之老。”
(6).气象学术语。指风的强度,用风级表示。 ——《漢語大詞典》
(2).气概与魄力。《宋书·孔觊传》:“ 覬 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陈书·周铁虎传》:“﹝ 周铁虎 ﹞器局沉厚,风力勇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铁面御史》:“幸蒙圣明洞鉴,以 郭琇 居官尚有风力,免其治罪。”
(3).威势;权势。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鄢懋卿》:“以都御史经理东南盐课诸务,声势赫戾,睹记所未有此,每歷 淮 扬 诸大镇则餽索不下二三百万金,风力所加,甚于詔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岂知世上惨刻的官,要见自己的风力,或私心嗔恨被告,不肯听尸亲免简,定要劣撅做去,以致开久殮之棺,掘久埋之骨。”《好逑传》第十七回:“莫若只就他旧日到 水 家去养病的事体,装点做私情,央有一个有风力的御史,参他一本。”
(4).指文辞的风骨笔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 相如 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迺其风力遒也。”《隋书·经籍志四》:“ 永嘉 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五》:“数笔有 班 马 风力。”
(5). 黄帝 臣子 风后 与 力牧 的并称。 隋 卢思道 《劳生论》:“ 风 力 上宰,内敷文教; 方 邵 重臣,外扬武节。” 唐 李华 《卢郎中斋居记》:“庙堂有 风 力 之臣,征镇有 方 召 之老。”
(6).气象学术语。指风的强度,用风级表示。 ——《漢語大詞典》
休 xiū/xǔ《國語辭典》
休 [ xiū ]
動- 歇息。如:「休養」、「休憩」。《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
- 停歇、終止。如:「休會」、「休學」。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蕭·香冷金猊〉詞:「生怕閒愁暗恨,多少事、欲說還休。」《水滸傳·第五一回》:「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 辭退官職、工作。如:「退休」。唐·杜甫〈旅夜書懷〉詩:「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唐·白居易〈自問〉詩:「宦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
- 丈夫主動向妻子解除婚約。《水滸傳·第八回》:「我不曾有半些兒點汙,如何把我休了?」《紅樓夢·第六八回》:「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 喜悅、快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休。」《新唐書·卷九六·杜如晦傳》:「休戚與我均,何所避?」
- 不要、不可。如:「休想」、「休問」。唐·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勸君休歎恨,未必不為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
- 美好。如:「休兆」、「休德」。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累仕所至,必有休聲。」
- 福祿、吉慶。《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禮承天之休。」《戰國策·魏策四》:「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
- 姓。漢封楚元王之子為休侯,後以邑為氏。
- 用於句尾,相當於「罷」、「了」。宋·李清照〈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詞:「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宋·呂勝己〈南鄉子·斗笠棹扁舟〉詞:「笑道漁翁太拙休。」
休 [ xiǔ ]
- 參見「休屠 」條。
休 [ xǔ ]
動- 使溫暖。《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夫角之末,蹙於腦而休於氣。」通「煦」。
- 發出痛念、憐惜的聲音。《左傳·昭公三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三國志·卷十四·魏書·蔣濟傳》:「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吹 chuī《國語辭典》
吹 [ chuī ]
动- 噘著嘴将气体用力从口中呼出来。如:「吹奏」、「吹口哨」。《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
- 气流顺著某方向流动。如:「风吹雨打」。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 夸口、说大话。如:「吹牛」、「吹嘘」。
- 事情作罢或关系断绝。如:「他们的婚事,早就吹了。」
吹 [ chuì ]
- 参见「鼓吹」(一)条。
柳絮 liǔ xù
(1).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復随风。”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宋 苏轼 《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红楼梦》第七一回:“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説好了,才不落套。” 杨朔 《〈铁流〉的故事》:“窗外满地正照耀着暖洋洋的太阳光,漫天正飞舞着软绵绵的柳絮。”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 女,左将军 王凝之 妻也。” 刘孝标 注引《妇人集》:“ 谢夫人 名 道藴 ,有文才。所著诗、赋、誄、颂传於世。”后遂以“柳絮”为典,多指才女或佳句。 元 王逢 《读余季女〈怀其夫水宗道诗〉序》:“ 余季女 ……赘同郡 水宗道 。甫踰月, 水 具见 余 水迈柳絮,学不彼若,輒辞归,闭门读书,久不返。”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声落梁尘,词超柳絮。愿賡一曲,博笑大方。”
(3).喻指雪花。《水浒传》第九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明日,众头领起来看时,但见:纷纷柳絮,片片鹅毛。” 明 无名氏 《贫富兴衰》第一折:“四野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 ——《漢語大詞典》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 无奕 女,左将军 王凝之 妻也。” 刘孝标 注引《妇人集》:“ 谢夫人 名 道藴 ,有文才。所著诗、赋、誄、颂传於世。”后遂以“柳絮”为典,多指才女或佳句。 元 王逢 《读余季女〈怀其夫水宗道诗〉序》:“ 余季女 ……赘同郡 水宗道 。甫踰月, 水 具见 余 水迈柳絮,学不彼若,輒辞归,闭门读书,久不返。”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声落梁尘,词超柳絮。愿賡一曲,博笑大方。”
(3).喻指雪花。《水浒传》第九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明日,众头领起来看时,但见:纷纷柳絮,片片鹅毛。” 明 无名氏 《贫富兴衰》第一折:“四野云迷,雪花飘坠,长空内,柳絮纷飞,裁剪的鹅毛碎。” ——《漢語大詞典》
飞 ( 飛 ) fēi
飞 [ fēi ]
-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 极,特别地:刀子~快。
-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