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姜塘明代〕《摘星楼九日登临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重阳佳节休休携壶

重阳(重陽)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佳节(佳節)jiā jié
美好的节日。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宋 苏轼 《端午游真如》诗:“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时值清明佳节,家家士女踏青,处处游人玩景。” 清 吴伟业 《庚子八月访同年吴永调于锡山有感赋赠》诗之二:“天遣名山供户牖,老逢佳节占风流。” 冰心 《寄小读者》九:“幸而我素来是不喜热闹的,每逢佳节,就想到幽静的地方去。”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1.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2.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3.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5.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6.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7.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8. 姓。如明代有意秀。
  1.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2.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3.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1.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休休 xiū xiū
(1).形容宽容;气魄大。《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引 郑康成 曰:“休休,宽容也。” 孙星衍 疏:“ 郑 注见《大学释文》。以休休为宽容貌者, 何氏 注《公羊》云:‘休休,美大貌。’大即宽容之义。” 三国 魏明帝 《善哉行》之四:“百马齐轡,御由 造父 ,休休六军,咸同斯武。”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燕昭王》:“ 郭隗 明于致士之术,便有休休大臣气象,不愧为人主师。”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词》:“共推雅量休休大,不藉威名赫赫传。” 王闿运 《上巡抚恽侍郎书》:“节下恢休休之容,竭毣毣之思。”
(2).安闲貌;安乐貌。《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赞》:“ 宫 、 俊 休休,是亦鹰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闻其上有僊士石室也……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 宋 苏轼 《答钱济明书》之一:“去岁,海南得所寄异士 大彤 清中丹一丸,即时服之,下田休休焉。” 宋 杨万里 《竹枝歌》:“愁杀人事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
(3).犹言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 宋 杨万里 《得省榜见罗仲谋曾无逸策名得二绝句》:“今晨天色休休问,卧看红光点屋梁。”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九:“金尊玉酒,劝我花前千万寿,莫莫休休,白髮簪花我自羞。”
(4).象声词。 明 宋濂 《义乌重浚绣川湖碑》:“翕之鳩鳩,离之休休。” 清 黄景仁 《凤凰台上忆吹箫·洪稚存悼殇女和韵广之》词:“休休!西风又起,早一叶梧桐,吹下高楼。”
(5). 唐 司空图 为其所建的 濯缨亭 取的别名。意谓量才、揣分兼耄聩皆宜退休。事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后亦用为表示桑榆晚景的典故。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书咄咄,且休休……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参见“ 休休亭 ”。
嘘气声。休,通“ 咻 ”。《太平广记》卷九引《神仙传》:“﹝太守﹞见 先 熟卧於雪下,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客 kè《國語辭典》

客 [ kè ]

  1. 宾,相对于主人而言。如:「宾客」、「请客」、「寒夜客来茶当酒」。《礼记·曲礼下》:「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 做生意、买卖等的人对顾主的称呼。如:「顾客」、「乘客」、「客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愈客甚谨。」《老残游记·第五回》:「渐渐的打尖的客陆续都到店里。」
  3. 泛称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类特长的人。如:「镖客」、「掮客」、「说客」、「 政客」、「珠宝客」。
  4. 寄食贵族豪门的人。如:「食客」、「门客」。《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
  5. 寄旅于外的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杜甫〈中夜〉诗:「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6. 泛称人。如:「旅人过客」。《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7. 量词。计算定量出售食品的单位。如:「他点了一客八分熟的牛排。」
  8. 姓。如汉代有客孙。
  1. 寄居、旅居。《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会天下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
  2. 以客礼相待。《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唐·司马贞·索隐:「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1. 次要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朱子周易本义》:「传为主,经为客。」
  2.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如:「客观」。
携壶(攜壺)xié hú
传说 东汉 费长房 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在卖药,卖好药后就跳进壶里。第二天, 费 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丰盛。 费 于是向他学道。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以“携壶”指行医。 清 侯方域 《赠武林陈文学》诗:“远志分明为採药,携壶不尽是逃名。”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楼 ( 樓 ) lóu
楼 [ lóu ]
  1.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房。~梯。~道。~层。城~。岗~。阁~。~台。~船。办公~。高~大厦。
  2.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