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危楼(危樓)wēi lóu
高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脩篁壮下属,危楼峻上干。” 唐 李端 《度关山》诗:“危楼缘广漠,古竇傍 长城 。”《柳泉》1983年第4期:“那连云广厦、摩天危楼下,比肩继踵排队购票的人……纵贯 九龙 ,横溢 香江 。” ——《漢語大詞典》
百尺 bǎi chǐ
(1).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 枚乘 《七发》:“ 龙门 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 左思 《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文选·鲍照〈苦热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 李善 注:“百尺、十围,言其长大也。” 宋 苏轼 《惠州李氏潜珍阁铭》:“眩古潭之百尺,涵万象於瑶琨。”
(2).桅杆。《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綃,挂帆席。” 李善 注:“百尺,帆檣也。” ——《漢語大詞典》
(2).桅杆。《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綃,挂帆席。” 李善 注:“百尺,帆檣也。” ——《漢語大詞典》
跨 kuà《國語辭典》
跨 [ kuà ]
动- 举步移动。如:「向右横跨一步。」
- 乘、骑。《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裤白虎,被豳文,跨野马。」宋·陆游〈谒石犀庙〉诗:「兴亡俱昨梦,惆怅跨驴归。」
- 越过。《左传·昭公十三年》:「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晋·杜预·注:「跨,过其上也。」
- 超出、胜过。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四:「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 兼及。如:「跨组」、「跨行」。《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统驭、占有。《国语·晋语一》:「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三国吴·韦昭·注:「跨,犹据也。」《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横架其上。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上·粤西游记》:「二水合而西南,则又观音桥跨之。」
- 悬挂、佩戴。《水浒传·第四五回》:「石秀捉了包裹,跨了解腕尖刀,来辞潘公。」
- 两腿之间。《汉书·卷三四·韩信传》:「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通「胯」。
长城(長城)cháng chéng
(1).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 春秋 战国 时各国出于防御目的,分别在边境形势险要处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载有“ 楚国 方城 以为城”的话,这是有关 长城 的最早记载。 战国 时 齐 、 楚 、 魏 、 燕 、 赵 、 秦 和 中山 等国相继兴筑。 秦始皇 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 匈奴 的南侵,将 秦 、 赵 、 燕 三国的北边 长城 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城西起 临洮 (今 甘肃省 岷县 ),北傍 阴山 ,东至 辽 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尚有遗迹残存。此后 汉 、 北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明 代为了防御 鞑靼 、 瓦剌 的侵扰,自 洪武 至 万历 时,前后修筑 长城 达十八次,西起 嘉峪关 ,东至 辽 东,称为“边墙”。 宣化 、 大同 二镇之南, 直隶 、 山西 界上,并筑有内 长城 ,称为“次边”。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为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雉堞 zhì dié
(1).城上短墙。《文选·鲍照〈芜城赋〉》:“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櫓之勤。” 李善 注:“ 郑玄 《周礼》注曰:‘雉,长三丈,高一丈。’ 杜预 《左氏传》注曰:‘堞,女墙也。’” 宋 苏轼 《雩泉记》:“雉堞楼观,仿佛可数。”《明史·广西土司传一·柳州》:“始 洛容 在万山中,城小无雉堞。”
(2).泛指城墙。《陈书·侯安都传》:“ 石头城 北接岗阜,雉堞不甚危峻。” 唐 司空曙 《南原望汉宫》诗:“荒原空有 汉 宫名,衰草茫茫雉堞平。”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城墙。《陈书·侯安都传》:“ 石头城 北接岗阜,雉堞不甚危峻。” 唐 司空曙 《南原望汉宫》诗:“荒原空有 汉 宫名,衰草茫茫雉堞平。” ——《漢語大詞典》
秋高 qiū gāo
谓秋日天空澄澈、高爽。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 陈润 《赋得秋河曙耿耿》:“晚望秋高夜,微明欲曙河。” 唐 翁承赞 《题壶山》诗:“秋高巖溜白,日上海波红。” ——《漢語大詞典》
气 ( 氣 ) qì《國語辭典》
气 [ qì ]
名- 云气。《说文解字·气部》:「气,云气也。」清·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肃清(肅清)sù qīng
(1).犹清平。多指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法纪严明。《汉书·韦贤传》:“王朝肃清,唯俊之庭,顾瞻余躬,惧秽此征。”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二州肃清,四邦咸举。” 唐 柳宗元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初公元兄以纯深之行,端直之德,名闻於天下,官至侍御史;持斧登朝,宪章肃清。” 明 宋濂 《邹氏复姓孙氏序》:“ 大明 受命,四海肃清。”
(2).谓完全削平。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师不踰时, 梁 益 肃清;使窃号之雄,稽顙降闕。”《北齐书·王紘传》:“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 陈 而已。”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二折:“若不是 汉 三杰尽力扶持,怎能彀展封疆肃清海内?”
(3).犹整顿。《通典·职官十五》:“ 开元 元年,改 雍州 为 京兆府 ,置牧如故,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元典章·礼部四·儒学》:“吏民往往不循礼法,轻犯宪章,深不副朝廷肃清风俗,宣明教化之意。”
(4).指清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迓一元之来復,庆万物以更新,洒扫庭除,肃清家庙。” 徐迟 《精神分析》:“马路是这样被打扫更是这样被肃清的。”
(5).谓彻底清除坏人、坏事、坏思想等。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臣昨治 济南 ,最为烦剧,野有羣行之盗,里多武断之豪,驯致肃清,始熄凶残之害。”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内黄大盗》:“ 大名 素称逋藪,民情强悍,与 内黄 毘连,凡盗案出,恒彼此为窜逃。年终两省会剿一次,为肃清之计。” 毛泽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八:“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 郑小蔫 告诉 小钢炮 ,后续部队已经进来,正在肃清残敌。”
(6).形容天气明朗高爽。 汉 班固 《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唐 刘禹锡 《始闻秋风》诗:“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臺。”
(7).犹冷静;冷清。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六:“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晋 潘岳 《寡妇赋》:“奉灵坐兮肃清,愬空宇兮旷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述哀〉》:“殯宫已肃清,松柏转萧瑟。” ——《漢語大詞典》
(2).谓完全削平。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师不踰时, 梁 益 肃清;使窃号之雄,稽顙降闕。”《北齐书·王紘传》:“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 陈 而已。”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二折:“若不是 汉 三杰尽力扶持,怎能彀展封疆肃清海内?”
(3).犹整顿。《通典·职官十五》:“ 开元 元年,改 雍州 为 京兆府 ,置牧如故,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元典章·礼部四·儒学》:“吏民往往不循礼法,轻犯宪章,深不副朝廷肃清风俗,宣明教化之意。”
(4).指清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迓一元之来復,庆万物以更新,洒扫庭除,肃清家庙。” 徐迟 《精神分析》:“马路是这样被打扫更是这样被肃清的。”
(5).谓彻底清除坏人、坏事、坏思想等。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臣昨治 济南 ,最为烦剧,野有羣行之盗,里多武断之豪,驯致肃清,始熄凶残之害。”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内黄大盗》:“ 大名 素称逋藪,民情强悍,与 内黄 毘连,凡盗案出,恒彼此为窜逃。年终两省会剿一次,为肃清之计。” 毛泽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八:“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 郑小蔫 告诉 小钢炮 ,后续部队已经进来,正在肃清残敌。”
(6).形容天气明朗高爽。 汉 班固 《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唐 刘禹锡 《始闻秋风》诗:“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臺。”
(7).犹冷静;冷清。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六:“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晋 潘岳 《寡妇赋》:“奉灵坐兮肃清,愬空宇兮旷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述哀〉》:“殯宫已肃清,松柏转萧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