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无状,窃有志焉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2).鄙俗的人。《庄子·应帝王》:“﹝ 天根 ﹞曰:‘请问为天下。’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异时薄夫鄙人,皆洗心易德,务为忠厚。” 清 孙枝蔚 《哭吴后庄》诗之一:“鄙人气渐衰,作客多忧虞。”
(3).自称的谦词。《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唐 谢曰:‘鄙人不知忌讳。’”《老残游记》第二回:“目下鄙人要往 济南府 去看看 大明湖 的风景。” 沙汀 《困兽记》七:“‘鄙人呢?’ 吕康 擦擦鼻头,俨乎其然的问。” ——《漢語大詞典》
(2).没有功绩。《史记·夏本纪》:“﹝ 舜 ﹞行视 鯀 之治水无状,乃殛 鯀 於 羽山 以死。” 唐 元稹 《裴誗充河南节度判官制》:“尔等佐 釗 ,斯任不细,苟或无状,其思有尤。可依前件。” 宋 叶适 《始议一》:“然宰辅无状,踵失策,继旧盟,卒亦黽勉割四要郡畀之。”
(3).谓行为失检,没有礼貌。《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 秦中 , 秦中 吏卒遇之多无状。”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汪端明》:“陛下方以天下养,有司无状,褻慢如此。”《封神演义》第五十回:“尔师见吾且躬身稽首,你焉敢无状!”京剧《白蛇传》第十六场:“ 小青儿 性粗鲁出言无状,怎比得老禅师量似海洋?”
(4).谓所行丑恶无善状。亦多作自谦之辞。《汉书·东方朔传》:“妾无状,负陛下,身当伏诛。” 宋 王安石 《与徐贤良书》:“向蒙贤者不以无状,远赐存省。” 清 姚鼐 《吴荀叔〈杉亭集〉序》:“余之庸闇无状,固不足比儕类。”
(5).谓罪大不可言状。《汉书·翟方进传》:“丞相、御史请遣掾史与司隶校尉、部刺史并力逐捕,察无状者。”《新唐书·孙伏伽传》:“臣愚以为贼党於赦当免者,虽甚无状,宜一切加原,则天下幸甚!”《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 张栻 奏 卢仲贤 辱国无状,擅许四州,下大理寺,夺三官。”
(6).没有事实;没有根据。《后汉书·窦武传》:“抑夺宦官欺国之封,案其无状诬罔之罪。”《新唐书·张嘉贞传》:“﹝ 嘉贞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宋史·傅尧俞传》:“皇城逻卒 吴清 诬奏富民杀人,鞠治无状。”
(7).引申为无缘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我昔昏醉,汝无状杀我。我昔醉,不识汝面,故三年不相知;今日来就死。”《北齐书·娄昭传》:“此州无状,横被残贼,其君是怨,其人何罪?”《太平广记》卷四四九引 唐 戴孚 《广异记·谢混之》:“县令无状,杀我父兄。今我二弟诣臺诉冤。” ——《漢語大詞典》
- 偷盗:偷~。~取。
- 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夺。
- 私自,暗中:~笑。~听。
- 谦辞,指自己:~谓。~以为可行。
焉 [ yān ]
代-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 语气词,置句末:➊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