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闻说何郎操行端,萧然环堵若为安。

秦观宋代〕《次韵裴仲谟和何先辈二首

闻说何郎操行端,萧然环堵若为安。
鸟啼花发阻携手,水远山高空凭栏。
别後想多黄绢作,春来尤厌惠文弹。
两章读罢知高义,贵贱交情自古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闻说何郎操行萧然环堵若为

闻说(聞説)
犹听说。 唐 孟浩然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闻説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水浒传》第二三回:“江湖上多闻説 武二郎 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一:“闻説 天台 踰万丈,可容长啸碧峯头?”  ——《漢語大詞典》
何郎 hé láng
(1). 三国 魏 驸马 何晏 仪容俊美,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人称“傅粉 何郎 ”。后即以“何郎”称喜欢修饰或面目姣好的青年男子。见《世说新语·容止》《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裴松之 注引《魏略》。 唐 宋璟 《梅花赋》:“儼如傅粉,是谓 何郎 。” 唐 许浑 《夏日戏题郭别驾东堂》诗:“犹恐 何郎 热,冰生白玉盘。”
(2).借作驸马的美称。 唐 刘禹锡 《题于家公主旧宅》诗:“ 何郎 独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
(3).指 南朝 梁 诗人 何逊 。 何逊 青年时即以文学著称,为当时名流所称道。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三:“雾夕咏芙蕖, 何郎 得意初。”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维扬作》词:“甚都无人诵, 何郎 诗句,也无人报,书记平安。”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一:“自去 何郎 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4).借指才高的年轻男子。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七折:“ 何郎 俊才调凌云, 谢女 艳容华濯露。”  ——《漢語大詞典》
操行 cāo xíng
操守、品行。《史记·伯夷列传论》:“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絶。” 唐 韩愈 《遣疟鬼》诗:“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 宋 范公称 《过庭录》:“为人古直有操行。”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凡此诸人,虽其学业、操行参差不齐,要皆天民之秀,有用于世者也。”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萧然(蕭然)xiāo rán
(1).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及 孝文帝 欲事 匈奴 ,北边萧然苦兵矣。”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不废戒严,而犹物议喧嚣,财力耗顇,数年之外,天下萧然。”《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2).空寂;萧条。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新唐书·宦者传上·程元振》:“虏扣 便桥 ,帝仓黄出居 陕 ,京师陷。贼剽府库,焚閭衖,萧然为空。”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袁鹰 《故乡夜话》:“此外四壁萧然,再没有任何东西。”
(3).稀疏;虚空。 宋 叶适 《题〈林秀文集〉》:“鬢髮萧然,奔走未已,可嘆也!”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皋谒延赏》:“双亲弃世十八年,囊篋尽萧然。”《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州尝被贼,居民萧然。”
(4).简陋。 宋 陆游 《自笑》诗:“惟餘数卷残书在,破篋萧然笑獠奴。”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嘆息。”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5).萧洒;悠闲。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 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 宋 苏轼 《游惠山》诗序:“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 葛寰中 谈起这事,好像天大祸事,就要临头一样,比起前数月,萧然而论 北京 事情的态度,真不同!”  ——《漢語大詞典》
环堵(環堵)huán dǔ
(1).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礼记·儒行》:“儒者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郑玄 注:“环堵,面一堵也。五版为堵,五堵为雉。”《淮南子·原道训》:“环堵之室,茨之以生茅,蓬户瓮牖,揉桑为枢。” 高诱 注:“堵长一丈,高一丈,故曰环堵,言其小也。” 唐 杜甫 《寄柏学士林居》诗:“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 康有为 《陕西第一次讲演》:“凡为家人者,处环堵之中,有父母兄弟妻子之乐,即有父母兄弟妻子之忧。”
(2).指贫穷人家。 清 唐甄 《潜书·去奴》:“环堵之子,不可以权巨室之宜;草莽之士,不可以妄意宫中之事。”
(3).围聚如墙。形容拥挤。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明武宗遗事》:“值帝微行,过其肆,见观者环堵,嘖嘖称羡。”  ——《漢語大詞典》
若为(若爲)ruò wéi
(1).怎样;怎样的。《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 唐 萧意 《长门失宠》诗:“不知金屋里,更贮若为人?” 宋 苏轼 《和沈立之留别诗》之二:“试问别来秋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清 纳兰性德 《浣纱溪》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宁调元 《燕京杂诗》:“弦管 燕京 三月天,风沙扑面若为怜?”
(2).怎堪。 唐 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 衡山 与 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唐 白居易 《重到华阳观旧居》诗:“若为重入 华阳观 ,病鬢愁心四十三。”
(3).怎能。《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隔谷歌一》:“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宋 范成大 《燕堂书事》诗:“耳边情话少,笑口若为开?”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边柳》诗:“若为丝不断,留取繫郎船。” 唐 白居易 《春至》诗:“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