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仲宣 zhòng xuān
汉 末文学家 王粲 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 仲宣 独步於 汉 南, 孔璋 鹰扬於 河 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兼善则 子建 仲宣 ,偏美则 太冲 公干 。”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作赋同 元淑 ,能诗匪 仲宣 。” 清 袁于令 《西楼记·虚讣》:“可惜那 于叔夜 国士才,祗为相思鬱未解,怎把他肺腑调和,怎奈他心病难猜,欠些 仲宣 登楼债。” ——《漢語大詞典》
无限(無限)wú xiàn
(1).不加节制;没有限制。《韩非子·解老》:“嗜慾无限,动静不节,则虚痤疽之,爪角害之。”《东观汉记·光武帝纪》:“王侯外戚,葬埋僭侈;吏民相效,寖以无限。”《宋书·王敬弘传》:“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
(2).犹无数。谓数量极多。《史记·河渠书》:“ 汉中 之穀可致, 山东 从 沔 无限,便於 砥柱 之漕。” 张守节 正义:“无限,言多也。” 唐 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白髮来无限,青山去有期。” 宋 秦观 《如梦令》词:“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我今儿听见一件惊天动地的案子,其中关係着无限的性命。”
(3).没有穷尽。谓程度极深,范围极广。《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无限。” 唐 元稹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见赠》诗:“此中无限兴,唯怕俗人知。” 宋 谢逸 《柳梢青·离别》词:“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高公 夫妇欢喜无限。”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一点点真理,这一句话,就化成他们的血肉,就给了他们无限的力量。”
(4).哲学名词。与“有限”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归结为有限的简单的量的总和,而有限中则包含着无限。 ——《漢語大詞典》
(2).犹无数。谓数量极多。《史记·河渠书》:“ 汉中 之穀可致, 山东 从 沔 无限,便於 砥柱 之漕。” 张守节 正义:“无限,言多也。” 唐 白居易 《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白髮来无限,青山去有期。” 宋 秦观 《如梦令》词:“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我今儿听见一件惊天动地的案子,其中关係着无限的性命。”
(3).没有穷尽。谓程度极深,范围极广。《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詆欺无限。” 唐 元稹 《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见赠》诗:“此中无限兴,唯怕俗人知。” 宋 谢逸 《柳梢青·离别》词:“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高公 夫妇欢喜无限。”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一点点真理,这一句话,就化成他们的血肉,就给了他们无限的力量。”
(4).哲学名词。与“有限”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的、无始无终的东西。无限只能通过有限而存在,但它不能归结为有限的简单的量的总和,而有限中则包含着无限。 ——《漢語大詞典》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动-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形-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名- 之读音。
乡泪(鄉淚)xiāng lèi
思乡的眼泪。 南朝 梁 江淹 《望荆山》诗:“岁晏君如何,乡泪各沾衣。” 唐 司空图 《长亭》诗:“梅雨和乡泪,终年共酒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小琅玕山馆诗》:“客中乡泪随春尽,身外閒愁借酒消。” ——《漢語大詞典》
漳水
唐 刘长卿 杂曲歌辞 太行苦热行 漳水斜绕营,常山遥入幕。
唐 李嘉祐 古兴 君看魏帝邺都里,惟有铜台漳水流。
唐 贯休 怀周朴张为 巴江思杜甫,漳水忆刘桢。 ——《骈字类编》
唐 李嘉祐 古兴 君看魏帝邺都里,惟有铜台漳水流。
唐 贯休 怀周朴张为 巴江思杜甫,漳水忆刘桢。 ——《骈字类编》
东流(東流)dōng liú
(1).流向东方。《书·禹贡》:“ 嶓冢 导 漾 ,东流为 汉 。”《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唐 杜甫 《别赞上人》诗:“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晓风飘薄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
(2).东去的流水。亦比喻事物消逝,不可复返。《庄子·徐无鬼》:“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随东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谁道暂离,竟为永别,万里游魂惊夜月,百年宠爱付东流。”《红楼梦》第三四回:“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了。” ——《漢語大詞典》
(2).东去的流水。亦比喻事物消逝,不可复返。《庄子·徐无鬼》:“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随东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谁道暂离,竟为永别,万里游魂惊夜月,百年宠爱付东流。”《红楼梦》第三四回:“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了。” ——《漢語大詞典》
碧玉 bì yù
(1).矿物名。含铁的石英石,呈红色、褐色或绿色。可作装饰品。也称碧石。《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里曰 维龙之山 ,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 晋 王嘉 《拾遗记·瀛洲》:“刻碧玉为倒龙之状。”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余家有一玉罌,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 梅圣俞 以为碧玉。” 田汉 《南归》:“﹝湖水﹞緑得像碧玉似的。”
(2).人名。 南朝 宋 汝南王 妾。 北周 庾信 《结客少年场行》:“定知 刘碧玉 ,偷嫁 汝南王 。” 南朝 梁元帝 《采莲赋》:“ 碧玉 小家女,来嫁 汝南王 。”
(3).人名。 唐 乔知之 妾。一名 窈娘 。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周 补闕 乔知之 有婢 碧玉 ,姝艳能歌舞,有文华。 知之 时幸,为之不婚。伪 魏王 武承嗣 暂借教姬人梳粧,纳之,更不放还 知之 。 知之 乃作《緑珠怨》以寄之…… 碧玉 读诗,饮泪不食三日,投井而死。”《剪灯新话·翠翠传》:“ 緑珠 碧玉 心中事,今日谁知也到儂!”
(4).借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 唐 白居易 《南园试小乐》诗:“红萼紫房皆手植,苍头碧玉尽家生。” 清 赵翼 《垂杨》诗:“红綃枉自思公子,碧玉仍怜嫁小家。”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碧玉瓜年之及,季兰苹涧之时。”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六幺令》调情娟倩,如髫年碧玉,凝睇含顰,读之令人悵惘。”
(5).比喻澄净、青绿色的自然景物。 唐 柳宗元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 破额山 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宋 秦观 《陈承事挽词》:“铭旌暮暗黄梅雨,乡路秋横碧玉天。” 清 徐绪 《新竹》诗:“森森碧玉已成行,一雨长梢尽过墙。” 清 陈维嵩 《满路花·荷珠》词:“红綃水面粧,碧玉波间柄。”
(6).乐曲名。 唐 韩湘 《言志》诗:“琴弹《碧玉》调,鑪炼白硃砂。” 宋 苏轼 《牡介熙熙堂》诗:“白砂《碧玉》味方永,黄纸红旗心已灰。” ——《漢語大詞典》
(2).人名。 南朝 宋 汝南王 妾。 北周 庾信 《结客少年场行》:“定知 刘碧玉 ,偷嫁 汝南王 。” 南朝 梁元帝 《采莲赋》:“ 碧玉 小家女,来嫁 汝南王 。”
(3).人名。 唐 乔知之 妾。一名 窈娘 。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周 补闕 乔知之 有婢 碧玉 ,姝艳能歌舞,有文华。 知之 时幸,为之不婚。伪 魏王 武承嗣 暂借教姬人梳粧,纳之,更不放还 知之 。 知之 乃作《緑珠怨》以寄之…… 碧玉 读诗,饮泪不食三日,投井而死。”《剪灯新话·翠翠传》:“ 緑珠 碧玉 心中事,今日谁知也到儂!”
(4).借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 唐 白居易 《南园试小乐》诗:“红萼紫房皆手植,苍头碧玉尽家生。” 清 赵翼 《垂杨》诗:“红綃枉自思公子,碧玉仍怜嫁小家。”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碧玉瓜年之及,季兰苹涧之时。”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六幺令》调情娟倩,如髫年碧玉,凝睇含顰,读之令人悵惘。”
(5).比喻澄净、青绿色的自然景物。 唐 柳宗元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 破额山 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宋 秦观 《陈承事挽词》:“铭旌暮暗黄梅雨,乡路秋横碧玉天。” 清 徐绪 《新竹》诗:“森森碧玉已成行,一雨长梢尽过墙。” 清 陈维嵩 《满路花·荷珠》词:“红綃水面粧,碧玉波间柄。”
(6).乐曲名。 唐 韩湘 《言志》诗:“琴弹《碧玉》调,鑪炼白硃砂。” 宋 苏轼 《牡介熙熙堂》诗:“白砂《碧玉》味方永,黄纸红旗心已灰。” ——《漢語大詞典》
波 bō《國語辭典》
波 [ bō ]
名- 水因涌流或风力振荡所产生的起伏现象。如:「水波」、「海波」。
-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选·宋玉·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 物理学上指由弹性体振动所产生像波浪一样起落的现象。如:「音波」、「电波」。
- 永字八法之一。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也称为「捺」、「磔」。
- 量词。计算接续情势的单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 姓。如汉代有波俊。
- 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录·卷一》:「跑谓之波。」
-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齐˙王琰《冥祥记》:「苏峻之乱,都邑人士皆东西波迁。」《乐府诗集·卷二五·企喻歌辞·横吹曲辞五·四曲之一》:「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语助词,置于句中或句末。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学士!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语。」同「吧 」。
波 [ pō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