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

佚名先秦〕《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来思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2. 如此:偶~。不过~~。
  3. 那,其(指时间):~时。~后。
  4. 而已,罢了(亦作“”):“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5. 词尾,相当于“”、“”:卓~。率~(轻易地)。
牧 mù《國語辭典》

牧 [ mù ]

  1. 放饲牲畜。如:「牧牛」、「牧羊」。唐·杜甫〈新安吏〉诗:「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2. 修养。《易经·谦卦·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 治理、统治。《荀子·成相》:「请牧祺,明有基。」《新唐书·卷一一八·裴潾传》:「陛下以孝安宗庙,以仁牧黎庶。」
  1. 放饲牲畜的人。《左传·昭公七年》:「马有圉,牛有牧。」唐·段文昌〈平淮西碑〉:「牧除害马,农去蟊贼。」
  2. 放养牲畜的地方。如:「牧场」、「牧地」。
  3. 畜牧业的简称。如:「农、林、渔、牧」。
来思(來思)lái sī
《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出车》:“今我来思,雨雪载涂。” 朱熹 集传:“《采薇》之所谓来,戍毕时也。此诗之所谓来,归而在道时也。” 高亨 注:“思,语气词。”后以“来思”表示回来、归来的意思。 宋 辛弃疾 《婆罗门引·用韵别郭逢道》词:“见君何日,待琼林、宴罢醉归时。人争看、宝马来思。”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蓑 suō《國語辭典》

蓑 [ suō ]

  1. 用草或棕櫚葉做成的雨具。《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漢·毛亨·傳:「蓑,所以備雨。」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 以草覆蓋。《公羊傳·定公元年》:「三月,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漢·何休·注:「若今以草衣城是也。」
笠 lì《國語辭典》

笠 [ lì ]

  1. 用竹皮或竹叶编成,可以挡雨遮阳的帽子。如:「斗笠」、「竹笠」。《诗经·周颂·哀耜》:「其笠伊纠,其镈斯赵。」汉·毛亨·传:「笠,所以御暑雨也。」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负 ( 負 ) fù
负 [ fù ]
  1.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2.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3.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4. 遭受:~伤。~屈。
  5. 具有,享有:久~盛誉。
  6. 欠(钱):~债。
  7. 小于零的(数),与“”相对:~数。
  8.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相对:~电。~极。
  9.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10. 失败,与“”相对:不分胜~。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1.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1.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1.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2.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3.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1.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2.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3.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1.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1.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1.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餱 hóu《國語辭典》

糇 [ hóu ]

  1. 干粮。如:「糇粮」。《广韵·平声·侯韵》:「糇,干食。」《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或负其糇。」唐·李宗闵〈故丞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带甲百万,糇食为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