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樵 qiáo《國語辭典》
樵 [ qiáo ]
名- 木柴。如:「薪樵」。《左传·桓公十二年》:「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宋·柳永〈煮海歌〉:「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 打柴的人。如:「樵夫」。唐·杜荀鹤〈游茅山〉诗:「渔樵不到处,麋鹿自成群。」唐·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诗:「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 瞭望敌人的高楼。《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为堑垒木樵,校联不绝。」通「谯」。
- 砍柴。《诗经·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卬烘于煁。」《左传·昭公六年》:「不樵树,不采蓺。」宋·方岳〈三虎行〉:「西邻昨暮樵不归,欲觅残骸无处所。」
彼 bǐ《國語辭典》
彼 [ bǐ ]
代- 那、那个、那里。与「此」相对。如:「彼时」、「彼处」、「厚此薄彼」。《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 他。如:「彼等」、「彼辈」、「知己知彼」。《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唐·韩愈〈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桑薪 sāng xīn
桑木柴。《诗·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朱熹 集传:“桑薪,薪之善者也。” 北周 王褒 《奉和赵王隐士》:“菖蒲九重节,桑薪七过烧。” 元 马祖常 《缫丝行》:“繅车轧伊茧抽丝,桑薪煮水急莫迟。” ——《漢語大詞典》
卬 yǎng/áng《國語辭典》
卬 [ áng ]
動- 情緒激厲。《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貫歷覽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唐·李善·注:「自卬,激厲也。」
- 抬起。唐·柳宗元〈蝜蝂傳〉:「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通「昂」。
- 物價高漲。《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萬物卬貴,過平一錢,則以平賈賣與民。」通「昂」。
- 表第一人稱,我。漢·毛亨·傳:「卬,我也。」《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卬 [ yǎng ]
動- 仰仗。《說文解字·匕部》:「卬,望也,欲有所庶及也。」《荀子·議兵》:「上足卬則下可用也,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
- 仰慕、仰望。《詩經·大雅·雲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楚辭·宋玉·九辯》:「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極明。」通「仰」。
- 向上。《漢書·卷四九·鼂錯傳》:「雖然,兵,凶器也;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
烘 hōng《國語辭典》
烘 [ hōng ]
动- 用火烤干或藉火取暖。如:「烘干」、「烘手」。《水浒传·第一○回》:「小人是牢城营差使人,被雪打湿了衣裳,借此火烘一烘。」
- 衬托、陪衬。如:「烘托」。宋·范成大〈春后微雪一宿而晴〉诗:「朝暾不与同云便,烘作晴空万缕霞。」宋·辛弃疾〈满江红·可恨东君〉词:「更天涯、芳草最关情,烘残日。」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煁 chén《國語辭典》
煁 [ chén ]
名- 可以移动的火炉。《说文解字·火部》:「煁,烓也。」清·段玉裁·注:「然则行灶非为饮食之灶,若今火𬬻,仅可炤物,自古名之曰烓,亦名之曰煁。」《诗经·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