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希声(希聲)xī shēng
(1).无声,听而不闻的声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弼 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 清 龚自珍 《写神思铭》:“我铭代絃,希声不传,千春万年。”
(2).指奇异的音响。
(3).指玄妙虚幻的言谈。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浅薄之徒,率多夸诞自称説,以厉色希声饰其虚妄,足以眩惑晚学,而敢为大言。”
(4).指清静无为之道。 清 钮琇 《觚賸·景龙观钟铭》:“虽大道无为,济物归於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於希声。”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非泊然寡营,观物深窈,翫希声而友前哲,殆未足语於此。” ——《漢語大詞典》
(2).指奇异的音响。
(3).指玄妙虚幻的言谈。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浅薄之徒,率多夸诞自称説,以厉色希声饰其虚妄,足以眩惑晚学,而敢为大言。”
(4).指清静无为之道。 清 钮琇 《觚賸·景龙观钟铭》:“虽大道无为,济物归於善贷;而妙门有教,灭咎在於希声。”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非泊然寡营,观物深窈,翫希声而友前哲,殆未足语於此。” ——《漢語大詞典》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众人(衆人)zhòng rén
(1). 商 周 时代的农业生产者。《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 高亨 注:“众人,指农奴。”
(2).一般人,群众。《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匪为众人説,冀与智者论。” 唐 元稹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诗之三:“人亦有相爱,我尔殊众人。”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真人之心,若珠在渊;众人之心,若瓢在水。” 清 唐甄 《潜书·虚受》:“傲者,人之恒疾;岂惟众人,圣贤亦惧不免。”
(3).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百喻经·乘船失釪喻》:“尔时众人无不大笑。”《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于是 李娇儿 、 孟玉楼 、 潘金莲 、 李瓶儿 、 孙雪娥 等众人都跟出来。” 巴金 《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为了众人,就顾不得我自己。” ——《漢語大詞典》
(2).一般人,群众。《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匪为众人説,冀与智者论。” 唐 元稹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诗之三:“人亦有相爱,我尔殊众人。”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真人之心,若珠在渊;众人之心,若瓢在水。” 清 唐甄 《潜书·虚受》:“傲者,人之恒疾;岂惟众人,圣贤亦惧不免。”
(3).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百喻经·乘船失釪喻》:“尔时众人无不大笑。”《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于是 李娇儿 、 孟玉楼 、 潘金莲 、 李瓶儿 、 孙雪娥 等众人都跟出来。” 巴金 《父亲买新皮鞋回来的时候》:“为了众人,就顾不得我自己。” ——《漢語大詞典》
深识(深識)shēn shí
(1).谓见识深远。 汉 班彪 《王命论》:“超然远览,渊然深识。”《后汉书·杜林传》:“古之明王,深识远虑。”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华 著论言龟卜可废,可谓深识之士矣。”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 海瑞 ﹞真是錚錚一汉子,但只是有些风颠,又寡深识。”
(2).指有深刻见识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接疏》:“以长才而遇深识,则不待歷试,而相知之情已审矣。”
(3).深知,深刻了解。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六·隐逸》:“ 李德裕 称之曰:‘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 严光 之比。’非但善状 志和 ,亦且深识 严光 。” ——《漢語大詞典》
(2).指有深刻见识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接疏》:“以长才而遇深识,则不待歷试,而相知之情已审矣。”
(3).深知,深刻了解。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六·隐逸》:“ 李德裕 称之曰:‘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 严光 之比。’非但善状 志和 ,亦且深识 严光 。” ——《漢語大詞典》
唯 wéi《國語辭典》
唯 [ wéi ]
副- 独、只有。《易经·同人卦·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楚辞·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通「惟」。
- 以、因为。《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希望、祈使。《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 听任、听随。《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庄子·说剑》:「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 虽。《荀子·性恶》:「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通「惟」。
- 发语词,无义。《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汉书·卷四○·张良传》:「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通「惟」、「维」。
唯 [ wěi ]
名- 对于尊长的应答之词,表示恭敬的意思。《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知己 zhī jǐ
(1).谓了解、赏识自己。《战国策·楚策四》:“驥於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於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 伯乐 之知己也。”《史记·刺客列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説己者容。” 宋 杨万里 《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之一:“ 孝宗 最知己,交臂失城墉。” 巴金 《秋》六:“我没有一个指导我的先生,我也没有一个知己的朋友。”
(2).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 鲁迅 《书信集·致山本初枝》:“我也常想看看 日本 ,但不喜欢让人家招待。也讨厌让便衣钉梢,只想同两三位知己走走。” ——《漢語大詞典》
(2).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 鲁迅 《书信集·致山本初枝》:“我也常想看看 日本 ,但不喜欢让人家招待。也讨厌让便衣钉梢,只想同两三位知己走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