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上小楼】感谢中书部,符行移诸处。

姚守中元代〕《【中吕】粉蝶儿_朱诉冤性鲁

朱诉冤

性鲁心愚,住烟村饱谙农务。丑则丑堪画图,杏花村,桃林野,春风几度。疏林外红日西哺,载吹笛牧童归去。

【醉春风】绿野喜春耕,一犁江上雨。力田扶耙受驱驰,因为主甘分受苦,苦、苦。经了些横雨斜风,酷寒盛暑,暮烟晓雾。

【红绣鞋】牧放在芳草岸白蘋古渡,嬉游于绿杨堤红蓼平湖,画工描我在远山图。助田单英勇阵,驾老子蓦山居,古今人吟未足。

【石榴花】朝耕暮垦费工夫,辛苦为谁乎?一朝染患倒在官衢,见一个宰辅,借问农夫,气喘因何故?听说罢感叹长吁,那官人劝课还朝去,题着咱名字奏鸾舆。

【斗鹌鹑】他道我润国于民,受千辛万苦。每日向堰口拖船,渡头拽车。一勇性天生胆气粗,从来不怕虎。为伍的是伴哥、王留,受用的是村歌社鼓。

【上小楼】感谢中书部,符行移诸处。所在官司,禁治严明,遍下乡都。里正行,社长行,叮咛省谕:宰耕牛的捕获申路。

【幺】食我者肌肤未肥,卖我者家私不富。若是老病残疾,卒中身亡,不堪耕锄。告本官,送本都,从公发付,闪得我丑尸不着坟墓。

【满庭芳】衔冤负屈,春工办足,却待闲居。圈门前见两个人来觑,多应是将我窥图。一个曾受戒南庄上的忻都,一个是累经断北氵畺王屠。好教我心惊虑,若是将咱卖与,一命在须臾。

【十二月】心中畏惧,意下踌躇。莫不待将我衅钟?不忍其觳觫。那思想耕牛为主,他则是嗜利而图,被这厮添一买我离桑枢,不睹是牵咱过前途。一声频叹气长吁,两眼恓惶泪如珠。凶徒!凶徒!贪财性狠毒,绑我在将军柱。

【耍孩儿】只见他手持刀器将咱觑,唬得我战扑速魂归地府。登时间满地血模糊,碎分张骨肉皮肤。尖刀儿割下薄刀儿切,官秤称来私秤上估。应捕人在傍边觑,张弹压先抬了膊项,李弓兵强要了胸脯。

【二】却不道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刬地加料物宽锅中烂煮。煮得美甘甘香喷喷软如酥,把从前的主雇招呼。他则道三分为本十分利,那里问一失人身万劫无。有一等贪餔啜的乔人物,就本店随机儿索唤,买归家取意儿庖厨。

【三】或是包馒头待上宾,或是裹馄钝请伴侣。向磁罐中软火儿葱椒火乌,胜如黄犬能医冷,赛过胡羊善补虚。添几盏椒花露,你装的肚皮饱旺,我的性命何辜。

【四】我本是时苗留下犊,田单用过牯。勤耕苦战功无补,他比那图财害命情尤重,我比那展草垂缰义有余。我是一个直钱底物:有我时田园开辞,无我时仓廪空虚。

【五】泥牛能报春,石牛能致雨。耕牛运土遭诛戮,从今后草坡边野鹿无朋友,麦垅上山羊失了伴侣。那的是我伤情处,再不见柳梢残月,再不见古木昏乌。

【六】筋儿铺了弓,皮儿鞔做鼓。骨头儿卖与钗环铺,黑角儿做就乌犀带,花蹄儿开成玳瑁梳。无一件抛残物,好材儿卖与了靴匠,碎皮儿回与田夫。

【尾】我元阳寿未终,死得真个屈苦。告你阎罗王正直无私曲,诉不尽平生受过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感谢中书行移诸处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1.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1.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2.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3.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1.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1.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楼 ( 樓 ) lóu
楼 [ lóu ]
  1.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房。~梯。~道。~层。城~。岗~。阁~。~台。~船。办公~。高~大厦。
  2. 姓。
感谢(感謝)gǎn xiè
因对方之好意或帮助而表示谢意。《宋书·庾登之传》:“ 登之 与 晦 俱 曹 氏壻,名位本同,一旦为之佐,意甚不愜。到厅牋,唯云‘即日恭到’,初无感谢之言。”《水浒传》第四一回:“感谢诸位豪杰不避凶险,来虎穴龙潭,力救残生。” 柔石 《二月》十八:“我总感谢你底恩惠!”  ——《漢語大詞典》
中书(中書)zhōng shū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 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 颜师古 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 李贤 注:“中书,内中之书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 裴松之 注引《吴历》:“ 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 汉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復以臣领中书。” 隋 唐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繫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升 《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 隋 、 唐 时为中书省的属官。 明 清 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书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文潞公 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 荆公 行至题下。”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 祖龙 , 江淹 亲向梦中逢。”参见“ 中书君 ”。  ——《漢語大詞典》
部 bù《國語辭典》

部 [ bù ]

  1. 中央政府院以下的行政机关名称。如:「教育部」、「外交部」。
  2. 专指机关中分别担任不同职务的单位。如:「出版部」、「编辑部」。
  3. 指将整体条理划分,进而归纳成的各个类别。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晋书·卷九二·文苑传·李充传》:「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
  4. 全体中的一些分子。如:「局部」、「部分」。
  5. 部首。如:「二一四部首系统的第一部是『一』部,最后一部是『龠』部。」
  6. 军队的领导机构或其所在地。如:「连部」、「营部」、「师部」、「总部」、「司令部」。
  7. 部队、军队。《史记·卷一一○·匈奴传》:「汉将军王恢部出代击胡辎重,闻单于还,兵多,不敢出。」《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昆阳即破,一日之闲,诸部亦矣。」
  8. 量词:➊ ​ 计算书籍、影视戏剧等的单位。如:「一部辞典」、「两部单元剧」、 「三部电影」。➋ ​ 计算车辆或机器等的单位。如:「一部摩托车」、「三部推土机」。
  1. 统率。如:「所部者众」。《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2. 布置、安排。参见「部署 」条。
符 fú《國語辭典》

符 [ fú ]

  1. 古代用为凭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铜之上,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以为征信。如:「虎符」。《史记·卷八·高祖纪》:「乃论功,与诸列侯剖符行封。」
  2. 文件、凭证。北齐·颜之推《冤魂志·徐铁臼》:「我母诉怨于天,今得天曹符,来取铁杵。」
  3. 祥瑞的征兆。《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等纪·赞曰》:「抑没祥符,登显时德。」
  4. 标记、记号。如:「音符」、「符号」。
  5. 一种道士用来避邪、驱使鬼神的神秘文字。如:「符咒」。《抱朴子·内篇·登陟》:「带升山符,出门作周身三五法。」
  6. 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1. 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实相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行移 xíng yí
(1).旧时官署签发的通知事项的文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制度》:“武人多不知书,案牘、法令、书判、行移悉仰胥吏。”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背律令如背《蒙求》,作行移似作对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行移之体式茫然,字习生疎。”
(2).签发公文。《元典章·台纲一·设立宪台各例》:“如实有寃枉,即开坐事因,行移原问官司,即早归结改正。”《水浒传》第二二回:“知县本不肯行移,只要朦朧做在 唐牛儿 身上,日后自慢慢地出他。”  ——《漢語大詞典》
诸处(諸處)zhū chǔ
(1).他处。 唐 元稹 《放言》诗之三:“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唐 白居易 《龙门下作》诗:“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玄微》:“主人甚贤,只此从容不恶,诸处亦未胜於此也。”
(2).处处;各处。 唐 王建 《题詵法师院》诗:“僧院不求诸处好,转经唯有一窗明。” 宋 张先 《醉垂鞭》词:“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水浒传》第五二回:“次日陞厅,便行移公文,诸处缉捕,捉拿 朱仝 正身。”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