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离恨向弦中诉,凄凉在指下吟,少一个知音。

王爱山元代〕《【双调】水仙子 怨别离

凤凰台上月儿弯,烛灭银河锦被寒。谩伤心空把佳期盼,知他是甚日远?悔
当时不锁雕鞍。我则道别离时易,谁承望相见呵难!两泪阑干。
  凤凰台上月儿偏,和泪和愁闻杜鹃。恨平生不遂于飞愿,盼佳期天样远,月
华凉风露涓涓。欹单枕难成梦,拥孤衾怎地眠?两泪涟涟。
  凤凰台上月儿斜,春恨春愁何日彻?桃花零落胭脂谢,倏忽地春去也,舞翩
翩忙煞蜂蝶。人去了无消息,雁回时音信绝,感叹伤嗟。
  凤凰台上月儿低,香烬金炉空叹息。闷闷厌厌怎不添憔悴?夜迢迢更漏迟,
冷清清独守香闺。急煎煎愁如醉,恨绵绵意似痴,泪眼愁眉。
  凤凰台上月儿高,何处何人品玉箫?眼睁睁盼不得他来到,陈抟也睡不着,
空教人穰穰劳劳。银台上灯将灭,玉炉中香渐消,业眼难交。
  凤凰台上月儿孤,倒凤颠鸾谩叹吁。盼行云愁锁西楼暮,似阑干十二曲,雁
来也还又无书。情脉脉空惆怅,意悬悬无是处,恨满天隅。
  凤凰台上月儿明,短叹长吁千万声。香闺寂寞人孤另,枕消香寒渐生,碧荧
荧一点残灯。别离是寻常事,凄凉可惯经?冷冷清清。
  凤凰台上月儿昏,忽地风生一片云。淅零零夜雨更初尽,打梨花深闭门,冷
清清没个温存。他去了无消息,枉教人空断魂,瘦脸啼痕。
  凤凰台上月儿沉,一样相思两处心。今宵愁恨更比昨宵甚,对孤灯无意寝,
泪和愁付与瑶琴。离恨向弦中诉,凄凉在指下吟,少一个知音。
  凤凰台上月儿圆,月上纱窗人未眼。故人来人月皆如愿。月澄清人笑喧,诉
别离在月下星前。人美满中秋月,月婵娟良夜天,人月团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离恨凄凉指下一个知音

离恨(離恨)lí hèn
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南朝 梁 吴均 《陌上桑》诗:“故人寧知此,离恨煎人肠。” 南唐 李煜 《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把这一腔离恨,哭个痛快。” 李大钊 《送别幼衡》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漢語大詞典》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弦 xián《國語辭典》

弦 [ xián ]

  1. 緊繫在弓上的索、線,具有彈性。即弓弦。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張於樂器上的絲、線,可用於彈奏發出樂音。如:「琴弦」、「箏弦」。
  3. 半圓形的月亮。如:「上弦」、「下弦」。唐·杜甫〈初月〉詩:「光細弦初上,影斜輪未安。」
  4. 弦樂或弦樂器的簡稱。如:「弦歌不輟」。晉·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5. 數學上指圓周或曲線上任意二點的連接線段。
  6.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弦高。
  7. 比喻妻子。如:「斷弦」、「續弦」。
  1. 彈奏弦樂器。《莊子·讓王》:「上漏下溼,匡坐而弦。」
  2. 彎曲。《易經·繫辭下》:「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诉 ( 訴 ) sù
诉 [ sù ]
  1. 叙述,倾吐:告~。~苦。~愿。~衷情。倾~。
  2. 控告:~讼。控~。上~。申~。败~。撤~。
凄凉(淒涼)qī liáng
寂寞冷落。 唐 元稹 《酬乐天书怀见寄》诗:“仍云得诗夜,梦我魂悽凉。”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三姓门生》:“ 纪晓嵐 参政时作诗讥之云:‘……赫奕门楣新吏部,悽凉池馆旧中堂。’”
(1).孤寂冷落。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凄凉霜野,惆悵晨鵾。” 唐 皎然 《与卢孟明别后宿南湖对月》诗:“旷望烟霞尽,凄凉天地秋。” 金 赵献之 《浣溪沙》词:“落木萧萧风似雨,疎櫺皎皎月如霜,此时此夜最凄凉。”
(2).悲凉。 唐 李白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怀归路緜邈,览古情凄凉。” 宋 司马光 《咏史》之三:“《玉树庭花》曲,凄凉不可闻。”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如《中秋赏月》一折,同一月也,出於 牛氏 之口者,言言欢悦;出於 伯喈 之口者,字字凄凉。”
(3).犹凄惨。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 耶穌 ﹞后来果然被恶人钉死十字架上,流其宝血,受尽千般凌辱,万种凄凉。” 梁斌 《播火记》第三卷四五:“游击队员们都暗暗抽泣, 滹沱河 里的流水在呜咽, 千里堤 上的乌鸦凄凉地悲鸣,西风在大柳树林子里响着。”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指下
手指按下,比喻诊脉看病  ——《整理自网络》
吟 yín《國語辭典》

吟 [ yín ]

  1. 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元·戴侗《六书故·卷一一·吟》:「痛为呻吟。」
  2. 叹息。《战国策·楚策一》:「雀立不转,昼吟宵哭。」
  3. 咏、诵。如:「吟咏」。《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4. 啼叫、鸣叫。《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肃而长吟。」《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二》:「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5. 口吃、话说不清楚。《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通「唫」。
  1. 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词有〈陇头吟〉,孔明有〈梁父吟〉,文君有〈白头吟〉。」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1.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1.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2.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3.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4.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1.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2.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3.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1.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1.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2.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3.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一个(一個)yí gè
(1).表数量。单个。用于人和各种事物。如:一个人;一个书柜;一个学校;一个理想;一个星期;一个地方。
(2).整个。如:他今天一个上午都没歇过。如:今年一个冬天没下过雪。
(3).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表示程度。如:吃了一个饱;看了一个够;淋了一个透。
(4).跟名词、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 张天翼 《儿女们》:“黑云越堆越重,拚命往下沉,一个不留神就得塌下来。” 沙汀 《丁跛公》:“昨天在一家买卖田地的酒席上,一个不提防,给两三个熟人,灌醉来躺下了。”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我扭头就走,真怕她一个箭步追上来。”  ——《漢語大詞典》
知音 zhī yīn
(1).通晓音律。《礼记·乐记》:“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 汉 桓谭 《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宋 周邦彦 《意难忘》词:“知音见説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僖宗皇帝 ,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2).《列子·汤问》载: 伯牙 善鼓琴, 钟子期 善听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说“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说“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锺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徐 、 陈 、 应 、 刘 ,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絶絃於 钟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逝将归旧林,復此别知音。”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 弯弯绕 ﹞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