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徂夏暑未晏,蝉鸣景已曛。

韦应物唐代〕《始闻夏蝉

徂夏暑未晏,蝉鸣景已曛。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
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还忆郊园日,独向涧中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未晏蝉鸣

徂 cú《國語辭典》

徂 [ cú ]

  1. 往、去。《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2. 死亡。晋·李辽〈上表请修孔庙〉:「二臣薨徂,成规不遂。」宋·王安石〈虞部郎中晁君墓志铭〉:「方冬告役,君夏而徂,寿五十五,识者叹吁。」通「殂」。
  1. 已往的、过去的。《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赞曰》:「徂年已流,壮情方勇。」宋 · 陆游〈病少愈偶作〉诗二首之二:「但恨著书终草草,不嫌徂岁去堂堂。」
  1. 至、及。《诗经·大雅·云汉》:「不殄禋祀,自郊徂宫。」唐·韩愈〈祭董相公文〉:「自迩徂远,混然一区。」
夏 xià《國語辭典》

夏 [ xià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农历指立夏至立秋的时期。一般而言气温较热,若以北半球气候而论,大概指从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的期间。如:「炎夏」、「盛夏」。
  2. 泛指中国。如:「华夏」。《书经·舜典》:「蛮夷猾夏。」
  3. 五彩的颜色。《周礼·天官·染人》:「秋染夏。」汉·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
  4. 高大的房屋。《楚辞·王襃·九怀·陶壅》:「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通「厦」。
  5. 朝代名。参见「夏朝 」条。
  6. 姓。如汉代有夏牟。
  1. 高大。《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夏 [ jiǎ ]

  1. 参见「夏楚 」条。
暑 shǔ《國語辭典》

暑 [ shǔ ]

  1. 炎热的夏天。如:「盛暑」、「酷暑」。
  2. 热。如:「避暑」、「溽暑」。
  1. 炎热的。如:「暑天」、「暑气」。
未晏
傅亮喜雨赋且东作之未晏庶雨露之夙濡遵县子之徙廛尤鲁侯之焚巫  ——《韵府拾遗 谏韵》
蝉鸣(蝉鸣)
魏晋 陆机 拟明月皎夜光诗 翻翻归雁集,嘒嘒寒蝉鸣。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其一 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
唐 卢纶 送邓州崔长史 高城鸟过方催夜,废垒蝉鸣不待秋。
唐 李端 送友人还洛 去国渡关河,蝉鸣古树多。
唐 元稹 解秋十首 其三 日暮江上立,蝉鸣枫树黄。
唐 刘禹锡 送分司陈郎中秖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 蝉鸣官树引行车,言自成周赴玉除。
唐 马戴 山行偶作 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
宋 文天祥 又赋 其四 苦吟肩鹤瘦,多病耳蝉鸣。
元 华幼武 次元翚见寄韵 蝉鸣野外秋,雁叫沙头月。  ——《骈字类编》
景 jǐng/yǐng《國語辭典》

景 [ jǐng ]

  1. 日光。《文选·张载·七哀诗二首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 时光。《文选·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怀杂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3. 可供玩赏的形色。如:「风景」、「山景」、「景物依旧,人事全非。」
  4. 情况、境遇。如:「晚景凄凉」。宋·苏轼〈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诗:「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红楼梦·第四六回》:「率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所有的形景言词,始末原由,告诉与他。」
  5. 戏剧中因布幕不同而画分的段落。如:「第一幕第三景」。
  6.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景差。
  1. 仰慕。如:「景仰」。《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今恺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1. 大。《诗经·小雅·小明》:「神之听之,介尔景福。」《隋书·卷三·炀帝纪上》:「朕嗣膺景业,傍求雅训,有一弘益,钦若令典。」

景 [ yǐng ]

  1. 物体的形影、阴影。《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同「影 」。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曛 xūn《國語辭典》

曛 [ xūn ]

  1. 黄昏时刻。《玉篇·日部》:「曛,黄昏时。」南朝宋·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
  2. 日落的余晖。唐·孙逖〈下京口埭夜行〉诗:「孤帆度绿氛,寒浦落红曛。」
  1. 昏暗。唐·李华〈吊古战场文〉:「黯兮惨悴,风悲日曛。」唐·高适〈别董大〉诗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