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代-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壶中天(壺中天)hú zhōng tiān
见“ 壶天 ”。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名-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勝 shèng《國語辭典》
胜 [ shèng ]
动- 占优势。如:「胜利」、「战胜」、「胜诉」。《孟子·梁惠王上》:「邹人与楚人战 ,则王以为孰胜?」
- 超越。如:「略胜一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唐·杜甫 〈北征〉诗:「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 克制、制服。《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吕氏春秋·季 春纪·先己》:「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 美好的、优越的。如:「胜会」、「胜地」、「名山胜景」。
胜 [ shēng ]
动- 禁得起、承受得了。如:「胜任」、「不胜其扰」。唐·韩愈〈题木居士〉诗二首之二:「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 尽。如:「不胜枚举」、「不可胜数」。《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缩地(縮地)suō dì
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 晋 葛洪 《神仙传·壶公》:“ 费长房 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旧也。”后因谓两地相距遥远不能迅速会晤为缩地无术。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欲如何。” 明 周履靖 《锦笺记·渝盟》:“愿得你缩地兼程,更教他闻呼疾至。” 清 赵翼 《中秋后晓村太守招游怀杜阁》诗:“几同缩地幻,直过移山猛。” ——《漢語大詞典》
脈 mài《國語辭典》
脈 [ mài ]
名- 分布人與動物周身,使血液流通而循環不窮的血管。如:「動脈」、「靜脈」。
- 像血脈一樣,有條理分支的事物。如:「葉脈」、「山脈」、「礦脈」。唐·韋莊〈漁塘十六韻〉:「洛水分餘脈,穿巖出石稜。」
- 血統支系。如:「一脈單傳」。
- 脈搏。如:「脈診」、「把脈」。漢·王符《潛夫論·述赦》:「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
脈 [ mò ]
- (一)之又音。
- 通「眽」。參見「脈脈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