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
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去意自未甘,居情谅犹辛。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
一屦不出门,一车无停轮。流萍与系匏,早晚期相亲。
去意自未甘,居情谅犹辛。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
一屦不出门,一车无停轮。流萍与系匏,早晚期相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五原 wǔ yuán
(1).关塞名。即 汉 五原 郡之 榆柳塞 。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 五原县 。《汉书·匈奴传下》:“ 呼韩邪单于 款 五原塞 ,愿朝三年正月。” 唐 贾至 《出塞曲》:“传道 五原 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 秦 。”
(2).地名合称。在今 陕西省 。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 仇兆鳌 注引《长安志》:“ 长安 、 万年 二县之外,有 毕原 、 白鹿原 、 少陵原 、 高阳原 、 细柳原 ,谓之五原。”
(3).地名合称。在今 宁夏 境内。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 陈熙晋 注:“五原谓 龙游原 、 乞地千原 、 青岭原 、 可嵐贞原 、 横槽原也 。”
(4).指 唐 韩愈 《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毁》五文。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原》:“自 唐 韩愈 作‘五原’,而后人因之。” ——《漢語大詞典》
(2).地名合称。在今 陕西省 。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五原空壁垒,八水散风涛。” 仇兆鳌 注引《长安志》:“ 长安 、 万年 二县之外,有 毕原 、 白鹿原 、 少陵原 、 高阳原 、 细柳原 ,谓之五原。”
(3).地名合称。在今 宁夏 境内。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 陈熙晋 注:“五原谓 龙游原 、 乞地千原 、 青岭原 、 可嵐贞原 、 横槽原也 。”
(4).指 唐 韩愈 《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毁》五文。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原》:“自 唐 韩愈 作‘五原’,而后人因之。” ——《漢語大詞典》
东北(東北)dōng běi
(1).介于东和北之间的方向。《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史记·封禅书》:“ 赵 人 新垣平 以望气见上,言 长安 东北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絻焉。”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2).指国土的东北部。《左传·襄公十八年》:“ 楚 师伐 郑 、次於 鱼陵 ……侵 郑 东北,至于 虫牢 而反。”
(3).今指我国东北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参见“ 东北平原 ”。 ——《漢語大詞典》
(2).指国土的东北部。《左传·襄公十八年》:“ 楚 师伐 郑 、次於 鱼陵 ……侵 郑 东北,至于 虫牢 而反。”
(3).今指我国东北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三省。参见“ 东北平原 ”。 ——《漢語大詞典》
晋 ( 晉 ) jìn
晋 [ jìn ]
- 进:~级。~升。~谒(进见)。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剧。
- 中国朝代名:西~。东~。
千里 qiān lǐ
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孟郊 《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 ——《漢語大詞典》
西南 xī nán
(1).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即八卦坤所指的方向。《国语·周语下》“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西南曰坤。” 宋 苏轼 《寄题梅宣义园亭》诗:“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2).我国地区名。通常指 四川 、 云南 、 贵州 和 西藏 等省区。 ——《漢語大詞典》
(2).我国地区名。通常指 四川 、 云南 、 贵州 和 西藏 等省区。 ——《漢語大詞典》
秦 qín《國語辭典》
秦 [ qín ]
名- 朝代名。参见「秦朝 」条。
- 大陆地区陕西省的简称。
- 姓。如宋代有秦观。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