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愚 yú《國語辭典》
愚 [ yú ]
形- 笨傻、不聰明。如:「愚笨」、「愚昧無知」。《論語·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唐·白居易〈新樂府·澗底松〉:「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
- 與自身有關的。如:「愚見」、「愚兄」。《戰國策·秦策五》:「臣效愚計,大王不用。」
- 欺騙、蒙騙。《孫子·九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文選·賈誼·過秦論》:「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自稱的謙詞。《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唐·劉得仁〈賀顧非熊及第其年內索文章〉詩:「愚為童稚時,已解念君詩。」
底 dǐ/de《國語辭典》
底 [ dǐ ]
名- 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如:「鞋底」、「碗底」、「海底」、「井底」。
- 根源、底細。如:「謎底」、「揭底」、「摸底兒」、「尋根究底」。
- 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 草稿、原本。如:「草底」、「存底」、「留個底兒」。
- 基本組成部分。如:「班底」、「紅底金字」。
- 到達。如:「終底於成」、「無所底極」。
- 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底 [ de ]
助- 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如:「我底書」、「他底筆」。同「的 」。
转生(轉生)zhuǎn shēng
转世再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殡柩者役于伽蓝》:“我自旅殯此寺,即为伽蓝神拘役,至今未得生路,今获归掩真宅,始神魄自如,而转生有期矣。”《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这朝天子,乃是 江南 李氏 后主 转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令 韩信 转生为 曹操 , 彭越 为 刘备 , 英布 为 孙权 , 高祖 为 献帝 ,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参见“ 转世 ”。 ——《漢語大詞典》
分别 fēn bié
(1).区别;分辨。《荀子·王制》:“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虽 孔 墨 之材,不能分别。”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詔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餘人。”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鲁迅 《野草·狗的驳诘》:“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
(2).分头;各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时郎中令 石建 为上分别言两人事。”《后汉书·袁安传》:“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餘家。” 元 耶律铸 《日将出》诗:“阴云夜合乾坤失,万象不能分别得。”《红楼梦》第四四回:“ 贾璉 又命 林之孝 将那二百银子入在流水帐上,分别添补,开销过去。”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估计他们已走出很远,就分别在独立家屋和帐篷里投了几个手榴弹。”
(3).划分。《汉书·西域传下》:“后 乌就屠 不尽归诸翎侯民众, 汉 復遣 长罗侯 惠 将三校屯 赤谷 ,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隔絶内外也。”
(4).差别;不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宋 李纲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诗之二:“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朱自清 《中国歌谣》:“本来歌谣都是原始的诗,从‘辞’而论,并无分别。”
(5).离别。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晋 陶潜 《拟古九首》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絶。”《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直送上船,方纔分别。” 峻青 《海啸》第三章八:“这次分别,下一次还不知什么时候见面呢。”
(6).佛教语。谓凡夫之虚妄计度。 唐 白居易 《答次休上人》诗:“禪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餘霞嫌碧云。”
(7).谓妄加区分。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漢語大詞典》
(2).分头;各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时郎中令 石建 为上分别言两人事。”《后汉书·袁安传》:“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餘家。” 元 耶律铸 《日将出》诗:“阴云夜合乾坤失,万象不能分别得。”《红楼梦》第四四回:“ 贾璉 又命 林之孝 将那二百银子入在流水帐上,分别添补,开销过去。”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七章:“估计他们已走出很远,就分别在独立家屋和帐篷里投了几个手榴弹。”
(3).划分。《汉书·西域传下》:“后 乌就屠 不尽归诸翎侯民众, 汉 復遣 长罗侯 惠 将三校屯 赤谷 ,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此天地所以分别区域,隔絶内外也。”
(4).差别;不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宋 李纲 《北归昼渡海风便波平尤觉奇绝》诗之二:“来时风浪夜喧惊,归去潮波枕席平。非是波神有分别,故教清昼看寰瀛。” 朱自清 《中国歌谣》:“本来歌谣都是原始的诗,从‘辞’而论,并无分别。”
(5).离别。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晋 陶潜 《拟古九首》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元 无名氏 《梧桐叶》第一折:“临歧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絶。”《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直送上船,方纔分别。” 峻青 《海啸》第三章八:“这次分别,下一次还不知什么时候见面呢。”
(6).佛教语。谓凡夫之虚妄计度。 唐 白居易 《答次休上人》诗:“禪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餘霞嫌碧云。”
(7).谓妄加区分。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漢語大詞典》
刬地
亦作“ 剗的 ”。
1.依旧,照样。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再题傅岩叟悠然阁》词:“岁晚 渊明 ,也吟草盛苗稀。风流剗地,向尊前、采菊题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片狂心,九曲柔肠,剗地闷如昨夜。” 明 许三阶 《节侠记·送别》:“愁听啼鸟频求侣,怜知己剗地分离。千里含情,一杯促膝。”
2.却,反而。 宋 晁端礼 《梁州令》词:“各自寻思取,更莫寃他人做。如今剗地怕相逢,愁多正在相逢处。”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二折:“往常我春心寄锦笺,离情接断弦,风流煞 谢 家庭院,到如今剗地教共猪狗同眠。” 元 无名氏 《碧桃花》楔子:“ 碧桃 ,我抬举的你成人长大,不去习女工针指,剗的作出这等勾当来,我看你怎生见人。”
3.越是,越发。 宋 曾觌 《卜算子·湖州砖墙吴氏女失身于土山张氏作妾》词:“数尽万般花,不比梅花韵。雪压风欺恁地寒,剗地清香喷。” 元 曾瑞 《愿成双·赠老妓》词:“暮年间剗地知公事,所为儿都敬持。纵千般打駡是好言词,无半点虚脾谎话儿,衠一派真诚好意思。”
4.倒,倒是。 宋 王庭圭 《虞美人·辰州上元》词:“花衢柳陌年时静,剗地今年盛。” 元 无名氏 《来生债》:“[卜儿云]居士,你且休烧了这文书,听我説咱。俺两口儿偌大年纪,孩儿每都小哩,他久已后长立成人,也要些钱物使用,你与我休便烧了也。[正末云]你剗的还有这个心哩。”
5.无端,平白地。 宋 卢祖皋 《夜飞鹊慢》词:“牵衣揾弹泪,问凄风愁露,剗地东西。”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剗地相逢,引调得人来眼狂心热。”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一折:“孩儿娶亲,纔得三日光景,剗的便勾他当军去。” 明 屠隆 《綵毫记·知几引退》:“时不遇,剗地蛾眉生妬,天外冥鸿终刷羽,浮云愁日暮。”
6.怎的,怎么。表示嗔怪、反诘语气。 宋 赵长卿 《满江红》词:“记得当初低耳畔,是谁先有于飞约。惟到今,剗地误盟言,还先恶!”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打我的元来是 陈琳 。 陈琳 ,你剗的也来打我哪。”《水浒传》第十四回:“ 雷横 道:‘是你阿舅送给我的,干你甚事?我若不看你阿舅面上,直结果了这廝性命,剗地问我取银子?’” ——《漢語大詞典》
1.依旧,照样。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再题傅岩叟悠然阁》词:“岁晚 渊明 ,也吟草盛苗稀。风流剗地,向尊前、采菊题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片狂心,九曲柔肠,剗地闷如昨夜。” 明 许三阶 《节侠记·送别》:“愁听啼鸟频求侣,怜知己剗地分离。千里含情,一杯促膝。”
2.却,反而。 宋 晁端礼 《梁州令》词:“各自寻思取,更莫寃他人做。如今剗地怕相逢,愁多正在相逢处。”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二折:“往常我春心寄锦笺,离情接断弦,风流煞 谢 家庭院,到如今剗地教共猪狗同眠。” 元 无名氏 《碧桃花》楔子:“ 碧桃 ,我抬举的你成人长大,不去习女工针指,剗的作出这等勾当来,我看你怎生见人。”
3.越是,越发。 宋 曾觌 《卜算子·湖州砖墙吴氏女失身于土山张氏作妾》词:“数尽万般花,不比梅花韵。雪压风欺恁地寒,剗地清香喷。” 元 曾瑞 《愿成双·赠老妓》词:“暮年间剗地知公事,所为儿都敬持。纵千般打駡是好言词,无半点虚脾谎话儿,衠一派真诚好意思。”
4.倒,倒是。 宋 王庭圭 《虞美人·辰州上元》词:“花衢柳陌年时静,剗地今年盛。” 元 无名氏 《来生债》:“[卜儿云]居士,你且休烧了这文书,听我説咱。俺两口儿偌大年纪,孩儿每都小哩,他久已后长立成人,也要些钱物使用,你与我休便烧了也。[正末云]你剗的还有这个心哩。”
5.无端,平白地。 宋 卢祖皋 《夜飞鹊慢》词:“牵衣揾弹泪,问凄风愁露,剗地东西。”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剗地相逢,引调得人来眼狂心热。”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一折:“孩儿娶亲,纔得三日光景,剗的便勾他当军去。” 明 屠隆 《綵毫记·知几引退》:“时不遇,剗地蛾眉生妬,天外冥鸿终刷羽,浮云愁日暮。”
6.怎的,怎么。表示嗔怪、反诘语气。 宋 赵长卿 《满江红》词:“记得当初低耳畔,是谁先有于飞约。惟到今,剗地误盟言,还先恶!”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三折:“打我的元来是 陈琳 。 陈琳 ,你剗的也来打我哪。”《水浒传》第十四回:“ 雷横 道:‘是你阿舅送给我的,干你甚事?我若不看你阿舅面上,直结果了这廝性命,剗地问我取银子?’” ——《漢語大詞典》
唤 ( 喚 ) huàn
唤 [ huàn ]
- ◎ 呼叫,喊:~起。~醒。叫~。召~。呼~。
爷 ( 爺 ) yé
爷 [ yé ]
- 父亲:“军书十二卷,卷卷有~名”。
- 祖父:~~。姥~。
- 对长辈或年长男子的敬称:张大~。
- 旧时对官僚、财主等的称呼:县太~。少(shào )~。
- 对佛、神的称呼:佛~。财神~。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父 fù/fǔ《國語辭典》
父 [ fù ]
名- 称谓:➊ 对爸爸的称呼。如:「父亲」、「养父」、「家父」、「继父」。《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➋ 用以尊称亲族中男性的长辈。如:「伯父」、「叔父」、「舅父」、「祖父」。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父 [ fǔ ]
名-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广韵·平声·麌韵》:「父,尼父,尚父,皆男子之美称。」《文选·成公绥·啸赋》:「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
- 野老的通称。如:「渔父」。《文选·潘岳·藉田赋》:「有邑老田父或进而称曰:『盖损益随时,理有常然。』」
荆棘 jīng jí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汉 班昭 《东征赋》:“睹 蒲城 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晋 张载 《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满心(滿心)mǎn xīn
(1).谓心中充满某种情绪或意愿。《庄子·盗跖》:“财积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满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谓忧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听得此言,就是九重天上飞下一纸赦书来,怎不满心欢喜!” 茅盾 《虹》三:“我满心要做一些有益于人的事,然而结果相反。” 冰心 《斯人独憔悴》:“ 颖贞 满心的不忍,便道:‘快放下来罢!省得招了风要肿起来。’”
(2).满足。《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这事气杀人!断个‘埋葬’,也不过十两三钱,诈了人家这么些钱,还不满心呀!” ——《漢語大詞典》
(2).满足。《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这事气杀人!断个‘埋葬’,也不过十两三钱,诈了人家这么些钱,还不满心呀!” ——《漢語大詞典》
田 tián《國語辭典》
田 [ tián ]
名- 土地。如:「稻田」、「梯田」、「瓜田李下」、「蔗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我执曹君,而分曹魏之田以赐宋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可开采某些资源的地带。如:「煤田」、「盐田」。
- 姓。如战国时魏有田子方。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耕种。《汉书·卷一·高帝纪上》:「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通「佃」。
- 打猎。如:「田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国语·齐语》:「田、狩、罼、弋,不听国政。」通「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