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通,禅心空不空。

未知作者元代〕《【南吕】金字经_学仙须学做

学仙须学做天仙,修炼金丹性命全。全,羲皇画卦先。先天К,明师的诀传。
  金丹大药不难求,家家有种可自修。修,休离丹灶头。无中有,坎离颠倒收。
  金丹妙道大神功,降收白虎摄赤龙。龙,烹煎玉鼎中。须臾用,阴阳造化工。
  黍珠饵罢罢雍雍,精调火候十月功。功,胎仙灵变通。婴儿踊,万真朝绛宫。
  慧光明彻本来宗,无边法界一性通。通,禅心空不空。如来共,老君儒化同。
  修真祖性复全真,自在逍遥物外人。人,无贪无恚嗔。长生事,杏花枝上春。
  善功八百行三千,四海遨游度有缘。缘,九重丹诏宣。乘鸾鹤,班行列御前。
  见闻知觉总休题,悟得真空及第归。归,勘破造化机。非难易,永劫天地齐。
  天机泄漏勉诸公,不是寻常乾慧通。通,扫除皈正宗。勤修奉,化行仙圣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禅心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1.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2.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3. 顺利。如:「星运亨通」。
  4.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5.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6.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7.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1.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1.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2.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3.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4.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5.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1.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2.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禅心(禪心)chán xīn
佛教用语。谓清静寂定的心境。 南朝 梁 江淹 《吴中礼石佛》诗:“禪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禪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红楼梦》第九一回:“禪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鷓鴣。”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五:“禪心已似冬枯木,忍真拖泥带水行。”  ——《漢語大詞典》
空 kōng/kòng/kǒng《國語辭典》

空 [ kōng ]

  1. 没有东西的。如:「空屋」、「空手而回」、「赤手空拳」。
  2. 不切实际的。如:「空言」、「空论」。《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3. 广阔、高旷。如:「海阔天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汉·毛亨·传:「空,大也。」
  1. 徒然、白白的。如:「空想」、「空欢喜一场」。唐·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 只、仅仅。唐·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 天、天际。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 虚无所有。如:「扑空」、「买空」、「卖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3.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缘,并无实体的概念。如:「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 [ kòng ]

  1. 闲暇时间。如:「拨空」、「没空」、「抽空」。
  2. 间隙、可乘之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里婆子捉个空,招著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
  1. 腾出。如:「文章开头须空两格。」、「空出一点时间。」
  2. 缺乏、短少。如:「亏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1. 尚未利用的,或缺少东西的。如:「空地」、「机舱内空得很。」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