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名-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 姓。如汉代有常惠。
-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名-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 姓。如晋代有山涛。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义旗(義旗)yì qí
(1).为正义而战的或起义的军队的旗帜。《周书·贺拔岳传》:“若首举义旗,伐叛匡主,何往而不尅,何向而不摧!”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革命初受难, 南昌 举义旗。”
(2).借指义师。《晋书·温峤传》:“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迴指於公矣。” 明 王世贞 《过固始许忠节公祠》诗:“义旗十万横江起,忽有长虹穿贼垒。” ——《漢語大詞典》
(2).借指义师。《晋书·温峤传》:“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迴指於公矣。” 明 王世贞 《过固始许忠节公祠》诗:“义旗十万横江起,忽有长虹穿贼垒。” ——《漢語大詞典》
奋 ( 奮 ) fèn
奋 [ fèn ]
- 鸟张开并振动翅膀:~飞。~翅。
- 振作,鼓劲,振动:~起。~力。~勇。~不顾身。振~。勤~。兴~。
- 提起,举起:~臂。~袂(举袖,形容奋发的样子)。~笔疾书。
范 ( 範 ) fàn《國語辭典》
范 [ fàn ]
名- 法則。《爾雅·釋詁上》:「範,常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九·爾雅音義上》:「範,音犯。字或作范,同。」通「範」。
- 鑄造器物的模型。《荀子·彊國》:「刑范正,金錫美,工治巧,火齊得。」唐·楊倞·注:「刑、范,鑄劍規模之器也。」通「範」。
- 姓。如宋代有范仲淹。
阳 ( 陽 ) yáng
阳 [ yáng ]
- 明亮。
-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谓之道。阴~二气。图形:⚊(U+268A)。
- 指“太阳”:~光。~面。~历。向~。夕~。
-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在中国湖南省衡山之南)。洛~(在中国河南省洛河之北)。
- 温暖:~春。
- 外露的,明显的:~沟。~奉阴违。
- 凸出的:~文图章。
- 关于活人的:~间(人世间)。~宅。~寿。
- 带正电的:~极。~电。~离子。
- 男性生殖器:~痿。
- 古同“佯”,假装。
- 姓。
哽 gěng《國語辭典》
哽 [ gěng ]
动- 因情绪激动,而发不出声音来。如:「哽咽」。《南史·卷一四·宋宗室及诸王传下·文帝诸子传》:「因把姬手南望恸哭,左右莫不哀哽。」
- 噎住、无法下咽。《抱朴子·外篇·任能》:「故口不容而强吞之者必哽。」
喉咽 hóu yān
(1).咽喉,喉咙。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折:“迷留没乱救他叫破俺喉咽,气的来前合后偃。”《水浒传》第八一回:“ 燕青 顿开喉咽,手拿象板,唱《渔家傲》一曲。”
(2).喻要害之地。《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河南 天下喉咽,二 周 餘毙。” 颜师古 注:“喉咽,言其所在襟要,如人体之有喉咽也。”《新唐书·陈子昂传》:“ 甘州 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 河西 喉咽地。” ——《漢語大詞典》
(2).喻要害之地。《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河南 天下喉咽,二 周 餘毙。” 颜师古 注:“喉咽,言其所在襟要,如人体之有喉咽也。”《新唐书·陈子昂传》:“ 甘州 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 河西 喉咽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