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况有内子贤文君,终日叫呼不怒嗔。

秦观宋代〕《别贾耘老

若有人兮霅之滨,服火齐兮冠切云。
有才不为世所抡,尽入诗句为奇新。
忘归繁弱不浪阵,发必中的疑有神。
目关飞鸟缗苍鳞,俛仰自娱忘贱贫。
繄我与君素参辰,孰为一见同天伦。
共指飞光易沉沦,莫若痛饮还我真。
况有内子贤文君,终日叫呼不怒嗔。
酒酣往往出前珍,瓦瓯竹箸羞青芹。
左列文史右红裙,樽前不觉徂清晨。
念我行当西道秦,挐舟来别非所欣。
欲托毫素通殷勤,郢匠旁瞩难挥斤。
人生百龄同臂伸,断梗流萍暂相亲。
行行饮酒且勿云,丈夫万里犹比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内子文君终日叫呼怒嗔

况 ( 況 ) kuàng《國語辭典》
  1. 「况 」的异体字。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内子 nèi zǐ
(1).古代称卿大夫的嫡妻。《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赵姬 ﹞以 叔隗 为内子,而己下之。” 杜预 注:“卿之嫡妻为内子。”《国语·楚语上》:“ 司马子期 欲以妾为内子,访之 左史倚相 。”《礼记·曾子问》:“大夫内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郑玄 注:“内子,大夫妻也。”
(2).妻的通称。称人之妻。《晏子春秋·杂下六》:“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 晏子 对曰:‘然,是也。’”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唐 乐安 孙氏 ,进士 孟昌期 之内子。” 清 钮琇 《觚賸·公归集》:“内子躬自辟纑,易日用蔬菜。”
(3).妻的通称。称己之妻。 唐 权德舆 《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诗:“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夏日,余与内子坐其中,因録其閒话稍有依据者为一编云。”
(4).妻的通称。今专用以称己妻。 徐特立 《致廖局新的信》:“我家仅剩两老一小,在我是无所谓,但内子时刻不忘情儿女,也觉可怜。”  ——《漢語大詞典》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1.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2.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文君 wén jūn
(1).指 周文王 。《文选·张衡〈思玄赋〉》:“ 文君 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旧注:“ 文君 , 文王 也。”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 文王 可以为 文君 。”
(2).指 晋文公 。《楚辞·九章·惜往日》:“ 介子 忠而立枯兮, 文君 寤而追求。” 王逸 注:“ 文君 , 晋文公 也。”
(3).指 卓文君 。 汉 临邛 富翁 卓王孙 之女,貌美,有才学。 司马相如 饮于 卓氏 , 文君 新寡, 相如 以琴曲挑之, 文君 遂夜奔 相如 。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以指代美女。 唐 温庭筠 《锦城曲》:“ 巴水 漾情情不尽, 文君 织得春机红。” 宋 沈端节 《薄倖》词:“念少年孤负芳音,多时不见文君面。”
(4).指代寡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妾适痴郎四五年,翁姑相继逝,又不幸为文君。” 清 方文 《喜得姚休那先生书》:“劝我休买孺子妾,孺子妾不如文君。”此指再醮的寡妇。  ——《漢語大詞典》
终日(終日)zhōng rì
(1).整天。《易·乾》:“君子终日乾乾。” 唐 杜甫 《愁坐》诗:“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红楼梦》第九二回:“自从 司棋 出去,终日啼哭。” 刘半农 《学徒苦》诗:“奔走终日,不敢言苦!”
(2).良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终日 扁鹊 仰天叹。”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此终日,非谓终一日也。终日犹良久也。言中庶子与 扁鹊 语良久, 扁鹊 乃仰天而叹也。《吕氏春秋·贵卒》篇曰:‘所为贵鍭矢者,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言良久乃至,则与不至同也……良久谓之终日,犹常久谓之终古矣。”  ——《漢語大詞典》
叫呼 jiào hū
亦作“ 叫嘑 ”。亦作“ 叫謼 ”。
(1).呼喊;呼叫。《淮南子·兵略训》:“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二月,蛮以云梁、鹅车四面攻,士叫謼。”《新唐书·陈子昂传》:“春作无时,何望有秋?彫甿遗噍,再罹艰苦,有不堪其苦,则逸为盗贼,揭梃叫嘑,可不深图哉!”
(2).指称呼。 清 李渔 《巧团圆·得妻》:“只为他错投胎,把娘来叫呼。致令我莽报德,借伊来偿补。”
(3).指讥笑。《后汉书·荀韩锺等传论》:“ 汉 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 李贤 注:“叫呼,讥笑之也。”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怒嗔 nù chēn
发怒。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四:“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宋 苏辙 《秋稼》诗:“县符星火杂鞭箠,解衣乞与犹怒嗔。” 清 杜浚 《初闻灯船鼓吹歌》:“下船少迟渡口塞,踏人肩背人怒嗔。”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