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窅然高象外,宁不傲羲皇。

钱起唐代〕《柏崖老人号无名先生男削发女黄冠自以云泉独乐命予赋诗

古也忧婚嫁,君能乐性肠。长男栖月宇,少女炫霓裳。
问尔餐霞处,春山芝桂旁。鹤前飞九转,壶里驻三光。
与我开龙峤,披云静药堂。胡麻兼藻绿,石髓隔花香。
帝力言何有,椿年喜渐长。窅然高象外,宁不傲羲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窅然象外羲皇

窅然 yǎo rán
(1).精深貌;深远貌。《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若乃交神 圯上 ,道契 商洛 ,显默之际,窅然难究;渊流浩瀁,莫测其端矣。” 张铣 注:“筹策明默,窅然深远,难以究探也。”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若夫轻烟远翠,掩映连络断续之际,津涯窅然者,《万点青莲图》也。”
(2).犹怅然。《庄子·逍遥游》:“ 尧 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 藐姑射之山 , 汾水 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陆德明 释文:“窅然,犹悵然。”《南史·梁纪上·武帝》:“一驾 汾 阳,便有窅然之志;暂适 箕 岭,即动让王之心。” 胡韫玉 《杂诗答钝庵》之三:“芙蓉媚幽渚,芳菲散清晓;採之赠远人,窅然丧尘扰。”
(3).岑寂貌。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视天欲明,急趋至角,即不復见,但空室窅然,寒灯半灭而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半夜窥之,窅然已逝。”
(4).幽暗貌。 宋 严羽 《山居即事》诗:“磵户寂无人,松萝窅然暝。”  ——《漢語大詞典》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象外 xiàng wài
(1).犹物外,物象之外。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散以象外之説,畅以无生之篇。”《三国志·魏志·荀恽传》“ 詵 弟 顗 , 咸熙 中为司空”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斯则象外之意,繫表之言,固藴而不出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韦应物》:“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冥心象外。”
(2).谓尘世之外。 唐 钱起 《过瑞龙观道士》诗:“得兹象外趣,便割区中缘。” 唐 寒山 《诗》之二九○:“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 明 何景明 《寺僧留宿》诗:“水月人间地,香灯象外天。” 清 超源 《梦故友程风衣》诗:“自言身朽心不朽,象外风月皆吾友。”
(3).谓写诗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意境超乎常法之外。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雄浑》:“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象外句》:“ 唐 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谓之象外句。”  ——《漢語大詞典》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1.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傲 ào《國語辭典》

傲 [ ào ]

  1. 倨慢。如:「骄傲」、「傲慢」。
  2. 不屈服的。如:「傲骨」、「傲气」。
  1. 轻视、不尊敬。《吕氏春秋·士容论·士容》:「傲小物而志属于大,似无勇而未可恐。」唐·韩愈〈祭鳄鱼文〉:「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避之。」
  1. 急躁。《荀子·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管子·乘马》:「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羲皇 xī huáng
即 伏羲氏 。《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厥有云者,上罔显於 羲皇 。” 李善 注:“, 伏羲 为三皇,故曰 羲皇 。” 唐 杜甫 《醉时歌》:“先生有道出 羲皇 ,先生有才遇 屈宋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