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镂金(鏤金)lòu jīn
(1).雕镂物体,中间嵌金。 晋 王嘉 《拾遗记·魏》:“帝以文车十乘迎之,车皆鏤金为轮輞。” 唐 李商隐 《人日即事》诗:“鏤金作胜传 荆 俗,翦綵为人起 晋 风。”
(2).特指古代货币上的字或图形向内低凹。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古钱》:“﹝ 王莽 大钱﹞復有钱背四出文者。榆荚,其文一曰五金,一曰五朱,殆分銖为二也。既有涌金,亦有鏤金。 开元 钱,有涌金月牙,復有鏤金月牙。”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古代货币上的字或图形向内低凹。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古钱》:“﹝ 王莽 大钱﹞復有钱背四出文者。榆荚,其文一曰五金,一曰五朱,殆分銖为二也。既有涌金,亦有鏤金。 开元 钱,有涌金月牙,復有鏤金月牙。”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胜 ( 勝 ) shèng《國語辭典》
胜 [ shēng ]
- 参见「胜键」、「双胜类」等条。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荆俗
唐 李商隐 人日即事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綵为人起晋风。 ——《骈字类编》
翦 jiǎn《國語辭典》
翦 [ jiǎn ]
动- 削减。《管子·任法》:「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翦公财以禄私土。」
- 消灭、铲除。《诗经·鲁颂·闷宫》:「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此文王之所以止妖翦殃也。」
彩 cǎi《國語辭典》
彩 [ cǎi ]
名- 文章。《宋书·卷七三·颜延之传》:「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
- 颜色、颜料。如:「五彩夺目」、「色彩」、「水彩」、「油彩」。
- 光华、光泽。唐·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诗:「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犹挂玉楼前。」
- 赞美、夸奖的欢呼声。如:「喝倒彩」。《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那四面看的人,就海潮一般,喝了个连环大彩。」
- 奖。如:「头彩」、「摸彩」、「中彩」。
- 伤。如:「挂彩」。《儿女英雄传·第六回》:「那时三儿在旁边正呆呆的望著公子的胸脯子,要看著这回刀尖出彩。」
- 多种颜色的。如:「彩霞」、「彩衣」、「彩蝶」。
为人(爲人)wéi rén
(1).做人处世接物。《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汉 刘向 《列女传·晋献骊姬》:“吾闻 申生 为人,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於民。”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顾亭林》:“ 青主 之为人,大雅君子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 张学海 不单容易接近,而且为人忠厚,待人诚挚。”
(2).指人在形貌或品性方面所表现的特征。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 玉 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为人长,猨臂。”《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鬚。” 唐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清 恽敬 《南田先生家传》:“﹝ 徐熙 ﹞为人爽迈任气,必践言。”
(3).谓区别于万物而作为人。《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晋 陶潜 《自祭文》:“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4).犹体面。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沈季长进言》:“顷者御史言 定 乃人伦所弃,陛下力排羣议,而 定 始得为人如初。”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小姐,则拣那富贵的招一个,又为人,又受用。”《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 三老爹 在外为人做人,他原在人家落脚。”
(5).谓男女交媾。《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荒侯市人 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 他广 , 他广 实非 荒侯 子,不当代后。” 张守节 正义:“言不能行人道。” ——《漢語大詞典》
(2).指人在形貌或品性方面所表现的特征。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 玉 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为人长,猨臂。”《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鬚。” 唐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清 恽敬 《南田先生家传》:“﹝ 徐熙 ﹞为人爽迈任气,必践言。”
(3).谓区别于万物而作为人。《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晋 陶潜 《自祭文》:“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4).犹体面。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沈季长进言》:“顷者御史言 定 乃人伦所弃,陛下力排羣议,而 定 始得为人如初。”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小姐,则拣那富贵的招一个,又为人,又受用。”《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 三老爹 在外为人做人,他原在人家落脚。”
(5).谓男女交媾。《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荒侯市人 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 他广 , 他广 实非 荒侯 子,不当代后。” 张守节 正义:“言不能行人道。”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晋 ( 晉 ) jìn
晋 [ jìn ]
- 进:~级。~升。~谒(进见)。
-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剧。
- 中国朝代名:西~。东~。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 古同“讽”,讽刺。
-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 姓。
◎ 古同“讽”,讽刺。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