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南华(南華)nán huá
(1).《南华真经》的省称。即《庄子》的别名。 唐 贾岛 《病起》诗:“灯下《南华》卷,袪愁当酒盃。”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庄周 《南华》,其文辞瑰崛横放,固独行天地间。” 林纾 《〈百大家评选韩文菁华录〉序》:“今篤老无用,尚集诸生讲《南华》、《左》、《史》及 韩 、 欧 之文。”
(2). 南华真人 的省称,即 庄子 。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 南华 吾师也,亲居贱职; 东方 达人也,安乎卑位。” 宋 苏轼 《和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 南华 而废从 安期 。”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法常 首座《渔父词》云:‘蝶梦 南华 方栩栩,斑斑谁跨 丰干 虎。’”
(3).华南,南 中国 。 陈毅 《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诗:“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 华 。” ——《漢語大詞典》
(2). 南华真人 的省称,即 庄子 。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 南华 吾师也,亲居贱职; 东方 达人也,安乎卑位。” 宋 苏轼 《和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 南华 而废从 安期 。”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法常 首座《渔父词》云:‘蝶梦 南华 方栩栩,斑斑谁跨 丰干 虎。’”
(3).华南,南 中国 。 陈毅 《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诗:“客过风兴敌惶急,军民游击满南 华 。” ——《漢語大詞典》
至理 zhì lǐ
(1).犹真理;正常的道理。 晋 裴頠 《崇有论》:“以为文不足若斯,则是所寄之涂,一方之言也。若谓至理信以无为冠,则偏而害当矣。”《新唐书·卢承庆传》:“死生至理,犹朝有暮。” 章炳麟 《菌说》:“轮迴之説,非无至理,而由人身各质所化,非如佛家所谓灵魂所化也。”
(2).最精深的道理。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言少则至理不备,辞寡即庶事不畅。是以必须篇累卷积,而纲领举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陶弘景书》:“至理深微,曖焉难睹。”
(3).犹至治。旧题 汉 马融 《忠经·天地神明》:“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惩天休,忠之道也。”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虽当至理,不忘庸功。”《旧唐书·代宗纪》:“至理之代,先德后刑。” ——《漢語大詞典》
(2).最精深的道理。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言少则至理不备,辞寡即庶事不畅。是以必须篇累卷积,而纲领举也。” 南朝 梁 沈约 《与陶弘景书》:“至理深微,曖焉难睹。”
(3).犹至治。旧题 汉 马融 《忠经·天地神明》:“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惩天休,忠之道也。”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虽当至理,不忘庸功。”《旧唐书·代宗纪》:“至理之代,先德后刑。”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 〔~臾〕片刻,一会儿。
-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齐物(齊物)qí wù
(1). 春秋 、 战国 时 老庄 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 庄子 的《齐物论》中。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远慕 老 庄 之齐物,近嘉 阮生 之放旷。” 宋 王安石 《季子》:“昔 庄周 丧其妻,鼓盆而歌; 东门吴 丧其子,比於未有。此弃人齐物之道,吾儒之罪人也。”
(2).使万物生长齐整。《汉书·律历志上》:“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 ——《漢語大詞典》
(2).使万物生长齐整。《汉书·律历志上》:“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於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 ——《漢語大詞典》
生死 shēng sǐ
(1).生和死;生或死。《荀子·礼论》:“礼者,谨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唐 白居易 《梦裴相公》诗:“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 曹禺 《雷雨》第四幕:“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就永远不要见我了。”
(2).偏指死。《韩非子·解老》:“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先慎 曰:“谓能死节。”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用以表示坚决。犹死活。《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于是,﹝ 月娘 ﹞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 克非 《春潮急》三十:“我当初说要那样写,才好做帐,你生死不依从嘛!”
(4).偏指生;永生。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今吾与 文畅 ,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某﹞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身。便当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
(5).使生或死。《新唐书·回鹘传上》:“ 迦斯 还,可汗等出劳,皆俯伏言废立状,唯大相生死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秦汉重县令客》:“ 秦 汉 之时,郡守县令之权极重,虽一令之微,能生死人。”
(6).特指使人死而复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信勇公》:“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诛復释还,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7).谓视如生死大事。 清 钱谦益 《父克济加赠中大夫太仆寺卿》:“﹝某之父﹞捐貲让产,视财贿如毫毛;排难解纷,以然诺为生死。”
(8).谓相互间彼生我死,不可调和。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刚才在山上碰见的正是他的生死的敌人。”
(9).佛教谓流转轮回。后道教亦用之。 晋 道安 《〈人本欲生经〉序》:“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於三世,飘縈於九止,绸繆八缚者也。”《法苑珠林》卷八一:“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枉生死,悉曾为亲族。”《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弟子蒙我师度脱,超离生死。” ——《漢語大詞典》
(2).偏指死。《韩非子·解老》:“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先慎 曰:“谓能死节。”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用以表示坚决。犹死活。《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于是,﹝ 月娘 ﹞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 克非 《春潮急》三十:“我当初说要那样写,才好做帐,你生死不依从嘛!”
(4).偏指生;永生。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今吾与 文畅 ,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某﹞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身。便当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
(5).使生或死。《新唐书·回鹘传上》:“ 迦斯 还,可汗等出劳,皆俯伏言废立状,唯大相生死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秦汉重县令客》:“ 秦 汉 之时,郡守县令之权极重,虽一令之微,能生死人。”
(6).特指使人死而复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信勇公》:“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诛復释还,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7).谓视如生死大事。 清 钱谦益 《父克济加赠中大夫太仆寺卿》:“﹝某之父﹞捐貲让产,视财贿如毫毛;排难解纷,以然诺为生死。”
(8).谓相互间彼生我死,不可调和。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刚才在山上碰见的正是他的生死的敌人。”
(9).佛教谓流转轮回。后道教亦用之。 晋 道安 《〈人本欲生经〉序》:“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於三世,飘縈於九止,绸繆八缚者也。”《法苑珠林》卷八一:“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枉生死,悉曾为亲族。”《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弟子蒙我师度脱,超离生死。” ——《漢語大詞典》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動-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 到、登上。如:「即位」。
-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无异(無異)wú yì
(1).没有差别。《史记·张仪列传》:“夫战 孟賁 、 乌获 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於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南朝 宋 鲍照 《重与世子启》:“居职还私,两者无异。”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今 瀛 地震之所摧败,与 郑 之火灾、 衞 之寇难无异。”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倘作者如此牺牲了抒写的自由,即使极小部分,也无异于削足适履的。”
(2).不以为奇。《孟子·梁惠王上》:“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赵岐 注:“异,怪也。” ——《漢語大詞典》
(2).不以为奇。《孟子·梁惠王上》:“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赵岐 注:“异,怪也。”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动-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 赞成。如:「赞同」、「同意」。
-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契约。如:「合同」。
-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名-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