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逍遥乐】悬悬在意,受了些万苦千辛,几曾歇一时半刻。

高栻元代〕《【商调】集贤宾_怨别倚帏屏

怨别

倚帏屏数声长叹息,思往事泪淋漓。坐不稳神魂飘荡,睡不宁鬼病禁持。数归期曲损春纤,盼回程皱定双眉。要相逢则除是枕席间魂梦里,几曾经这场憔悴。歌残金缕饲,酒尽了凤凰怀。

【逍遥乐】悬悬在意,受了些万苦千辛,几曾歇一时半刻。我这里展转的疑惑,越思量越越的难为。这些时玉减香消添了病疾,冷清清独自孤栖。赤紧的关山路远,一去无音,搁不住双眸泪垂。

【金菊香】盼青鸾不至阻了佳期,想黄犬无音失了配对,望锦鳞落空绝了信息。似醉如痴,瘦肌肤裙褪了小腰围。

【梧叶儿】两情似酥和蜜,一心似鱼共水,同衾枕效于飞。早忘了山盟海誓,更和那星前月底,到如今怨他谁?这烦恼则除是天知地知。

【醋葫芦】这些时病恹恹骨似柴,闷昏昏心似痴。恰便似随风柳絮不沾泥,-会家魂灵儿在儿在九霄云外飞。捱一日胜添了一岁,迟和疾早晚一身亏。

【幺】想当日对神前碜可可的言誓盟,告苍天一桩桩说就里。全不想往日话儿依,过三秋尚然犹未回。你那里偎红倚翠,想着他百般聪俊有谁及。

【后庭花】空闲了翡翠帏,消疏了莺燕期。生拆散鸳鸯会,硬分开鸾凤栖。痛伤悲,更阑之际。明朗朗照闲阶月色辉,昏惨惨伴离人灯焰微。麝兰散冷了翠帏,绛绡裙松了素体,揾鲛绡淹枕席。纱窗外风儿起,听铜壶玉漏滴。

【柳叶儿】呀,我便是铁石人怎睡?一思量一会伤悲。恰便似刀剜九曲柔肠碎,离恨天人难觅。相思病命将危,虽然你送了人当是么便宜。

【尾声】一简书和泪对,一篇词带愁寄。一桩桩一件件说从实,每日家望天涯则将那碧桃花树倚。也是我前缘前世,想人生最苦是别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逍遥乐悬悬在意万苦千辛几曾时半

逍遥乐(逍遥樂)xiāo yáo lè
词牌名。调见 宋 黄庭坚 《山谷词》。参阅《词谱》卷二六。  ——《漢語大詞典》
悬悬(懸懸)xuán xuán
(1).遥远貌。 汉 焦赣 《易林·晋之坎》:“悬悬 南海 ,去家万里。” 唐 李白 《清平乐》词:“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惟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2).惦念貌。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飢。”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 清 恽敬 《与来卿书》:“自前年冬至今不得小女书,悬悬之至。”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乞即函知,以便转达,免其悬悬耳。”
(3).心情不安貌。 巴金 《灭亡》第八章:“但听见了门铃声,知道她们已经来了之后,我心里又是悬悬的,怕见她们了。”  ——《漢語大詞典》
在意 zài yì
留意;放在心上。《逸周书·小开》:“翼翼在意。”《宋书·沈攸之传》:“ 攸之 正色谓曰:‘当今军粮要急,而卿不以在意,将由与城内婚姻邪?’”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你竭力报冤讎,在意的驱兵众。” 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当时,我以为妈妈只是一般的叮咛,没有在意。”  ——《漢語大詞典》
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1.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2.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3.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1.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些 xiē/suò《國語辭典》

些 [ xiē ]

  1. 少量、一点。如:「些微」、「些许」、「些须」。《水浒传·第四一回》:「城里并无些动静。」
  2.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比较下少许的差别。如:「多些」、「简单些」、「方便些」、「容易些」。
  1. 量词。计算事物不确定数量的单位。如:「这些人」、「有些事情」、「买些金子」。《水浒传·第四回》:「老儿和这小厮上街来买了些鲜鱼、嫩鸡。」

些 [ suò ]

  1.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劝阻等语气。在《楚辞·招魂》中常见。《楚辞·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楚词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万苦千辛(萬苦千辛)wàn kǔ qiān xīn
极言辛苦之甚。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二折:“俺破 黄巢 血战到三千阵,经了些十生九死,万苦千辛。”《儿女英雄传》第九回:“那时岂不连你这一半的万苦千辛,也前功尽弃。” 邹鲁 《洪宪之役》:“成败利钝,与共休戚,万苦千辛,捨命不渝。”参见“ 千辛万苦 ”。  ——《漢語大詞典》
几曾(幾曾)jǐ zēng
何曾,那曾。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宋 史达祖 《临江仙》词:“倦客如今老矣,旧游可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老汉活偌大年纪,几曾看见什么紫金鎚。”《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 叶圣陶 《苦菜》:“我以前几曾真将劳力成就过一件事物?”  ——《漢語大詞典》
歇 xiē《國語辭典》

歇 [ xiē ]

  1. 休息。如:「这事不急,您歇会儿再做。」《说文解字·欠部》:「歇,息也。」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诗:「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2. 停止。如:「歇业」、「歇手」。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凭栏处,潇潇雨歇。」
  3. 睡觉、住宿。如:「安歇」、「歇宿」。《水浒传·第三二回》:「当夜直吃到五更,叫小喽啰伏侍宋江歇了。」《红楼梦·第四四回》:「平儿就在李纨处歇了一夜。」
  4. 竭尽、凋零、衰败。南朝齐·谢朓〈王孙游〉诗:「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唐·李贺〈伤心行〉:「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5. 气味消散。《文选·颜延之·和谢监灵运诗》:「芬馥歇兰若,清越夺琳珪。」
  1. 量词:➊ ​ 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相当于「番」、「次」。《董西厢·卷五》:「送下阶来欲待别,又嘱付两三歇。」➋ ​ 计算时段的单位。《水浒传·第四回》:「下得亭子,松树根边又坐了半歇。」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时半(时半)
杜甫九日曲江诗季秋时欲半九日意兼悲  ——《骈字类编》
刻 kè《國語辭典》

刻 [ kè ]

  1. 雕镂。如:「刻字」、「雕刻」、「刻舟求剑」。《说文解字·刀部》:「刻,镂也。」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
  2. 牢记。如:「那段美好的回忆,已深深的刻在我的心版上。」
  3. 伤害、剥削。《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唐·杨倞·注:「刻,损减。」唐·柳宗元〈封建论〉:「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
  4. 限定。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
  1. 程度深的。如:「严刑刻法」。
  1. 古代记时的名称,一昼夜共分一百刻。今以十五分钟为一刻。《周礼·夏官·挈壶氏》「县壶」句下汉·郑玄·注:「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2. 时候。亦指短暂的时间。如:「刻不容缓」、「此时此刻」。《西游记·第九二回》:「这家酬,那家请,略无虚刻。」

刻 [ kē ]

  1. (一)​1.2.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