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杯 yī bēi
(1).指一杯的容量。《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唐 王维 《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将去温来又好。”
(2).表示少量。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诗:“ 鲁国 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3).特指一杯酒。 唐 杜甫 《台上》诗:“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 宋 杨万里 《立春日有怀》诗之一:“白玉青丝那得説?一杯嚥下 少陵 诗!”《红楼梦》第六三回:“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 ——《漢語大詞典》
(2).表示少量。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诗:“ 鲁国 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3).特指一杯酒。 唐 杜甫 《台上》诗:“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 宋 杨万里 《立春日有怀》诗之一:“白玉青丝那得説?一杯嚥下 少陵 诗!”《红楼梦》第六三回:“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名-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 姓。如明代有意秀。
-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动-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倦 juàn《國語辭典》
倦 [ juàn ]
形- 疲惫、懈怠。如:「疲倦」、「倦怠」、「孜孜不倦」、「倦鸟归巢」。宋·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 厌恶。《易经·系辞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径 ( 徑 ) jìng
径 [ jìng ]
- 小路;亦指道路,方法:~道。山~。捷~。途~。大相~庭(相差太远)。
- 直,直捷了当:~直。~流。~情(任性)。~自。
- 数学上指连接圆心和圆周的直线:直~。
拨 ( 撥 ) bō
拨 [ bō ]
-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动。把钟~准了。~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云见日。
- 分给:~发。~款。~付。
- 治理:~乱反正。
- 掉转:~转马头。
- 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儿。
纸帐(紙帳)zhǐ zhàng
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据 明 高濂 《遵生八笺》卷八记载,其制法为:“用藤皮茧纸缠於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折缝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 宋 苏轼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倦来眠纸帐,閒暇理丝桐,好不安閒自在。” 清 黄景仁 《二十夜》诗:“破窗蕉雨夜还惊,纸帐风来自作声。” ——《漢語大詞典》
投 tóu《國語辭典》
投 [ tóu ]
动- 扔、掷。如:「投球」、「投篮」、「投石子」。
- 放进去。如:「投入」、「投票」、「投资」。
- 跳进去。如:「投江」、「投井」、「自投罗网」。
- 发向、映照。如:「众人把目光都投向墙上的壁画。」、「竹影散投在窗纸上。」
- 寄发。如:「投递」、「投稿」、「投邮」。
- 前往、走向、迎向。如 : 「投宿」、「投降」、「弃暗投明」。
- 合。如:「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 奔靠。如:「投奔」、「投靠亲友」、「走投无路」。《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
- 接近、靠近。如:「投暮」。唐·孟郊〈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诗:「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
- 甩、挥。如:《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 抛弃。如:「投闲置散」。《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然犹投戈讲蓺,息马论道。」
- 用。如 : 「投药」。
- 赠送。如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 迎合。如 : 「投其所好」。
蛮毡(蠻氈,蠻氊)mán zhān
亦作“ 蛮氊 ”。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产的毛毡。 宋 苏轼 《郭纶》诗:“我当凭軾与寓目,看君飞矢射蛮氊。”一本作“ 蛮毡 ”。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蕃,以 大理 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毡。” 宋 陆游 《醉眠曲》:“一杯一杯意忽倦,径拨纸帐投蛮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