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向此邦依,何殊荆棘据。

洪繻清代〕《诗函报林十,适又渡海,歌以寄之

去年烽火起,君去罩雾里。雾山一一高,君视等鸿毛。

航海一去寻乐土,温陵旧是晋时浦。晋人携家江畔居,当时亦避羯奴苦。

文物衣冠犹俨然,城郭襟海带云烟。忆昔伧荒已千载,得君羁旅又三年。

今年台地烽偶熄,君潜渡海问田宅。山川虽是景物非,疑忌之邦君遁迹。

得君诗函报君书,君已不滞回风裾。一帆波起随急棹,四山月出空精庐。

望君在何处,天长迷海曙。一纸搁山中,无由追日驭。

我向此邦依,何殊荆棘据。闻君挈眷欲重来,叹息故巢难去去!

作短歌,小名署是「弃生」,甘执御。从今富贵功名非吾知,惟望文辞诗卷人间著!

作诗与子且自吟,泪滴青山犹昔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向此何殊荆棘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向此
黄公度诗胸蟠活国计试手曾向此  ——《韵府拾遗 纸韵》
邦 bāng《國語辭典》

邦 [ bāng ]

  1. 古时诸侯的封土,大的称为「邦」,小的称为「国」。《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汉·郑玄·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
  2. 泛称国家。如:「友邦」、「邻邦」、「联邦」、「盟邦」、「多难兴邦」。《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所杂种。」
依 yī《國語辭典》

依 [ yī ]

  1. 靠著、倚傍。如:「依山傍水」。《說文解字·人部》:「依,倚也。」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 倚靠、倚託。如:「相依為命」。《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長卿故倦游, 雖貧,其人材足依也。」《文選·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3. 按照、遵循。如:「依次」、「依樣畫葫蘆」。《楚辭·屈原·離騷》:「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4. 聽從、順從。如:「咱們就依著他的話吧!」《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
  1. 情況沒改變、老樣子。如:「依然故我」。唐·方干〈獻王大夫〉詩二首之二:「歷任聖朝清峻地,至今依是少年身。」
何殊 hé shū
犹何异。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以此制宪,何殊官样文章。”  ——《漢語大詞典》
荆棘 jīng jí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汉 班昭 《东征赋》:“睹 蒲城 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晋 张载 《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据 ( 據 ) jù/jū《國語辭典》

据 [ jū ]

  1. 参见「[[拮据]]」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