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下花王绝世无,侬家移得洛徽苏。

杨万里宋代〕《宿新丰坊,咏瓶中牡丹,因怀故园二首

天下花王绝世无,侬家移得洛徽苏。
花头每朵一千叶,亲手前春五百株。
雪白猩红相映带,娇黄酽紫更敷腴。
卿魂开眼归将去,飞过长江彭蠡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下花王绝世侬家

天下 tiān xià
(1).古时多指 中国 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国。《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后汉书·朱穆传》:“昔 秦 政烦苛,百姓土崩, 陈胜 奋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尧臣 《送师直之会稽宰》诗:“天下风物佳,莫出 吴 与 越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 萧华 《红军不怕远征难》诗:“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 赤水 出奇兵。”
(2).指全世界。如: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漢語大詞典》
花王 huā wáng
花中之王。指牡丹。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花释名》:“ 钱思公 尝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明 唐寅 《题〈花阵图〉》诗之五:“逐逐黄蠭粉蝶忙,雕栏曲处见花王。”  ——《漢語大詞典》
绝世(絶世)jué shì
(1).断绝禄位的世家。《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絶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邢昺 疏:“贤者当世祀,为人非理絶之者,则求其子孙,使復继之。”《史记·太史公自序》:“存亡国,继絶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南史·荀伯子传》:“ 汉 以 萧何 元功,故絶世輒绍。”
(2).犹弃世;死亡。《左传·哀公十五年》:“大命陨队,絶世于 良 。” 杜预 注:“絶世,犹言弃世。”
(3).与人世隔离。《后汉书·袁閎传》:“ 延熹 末,党事将作, 閎 遂散髮絶世,欲投迹深林。” 宋 叶适 《戴少望书》:“奈何以少得丧,一不当意,遂为此等絶世自好、苍莽不可知之事?” 明 李贽 《覆邓石阳书》:“弟初不敢以彼等为徇人,彼等亦不以我为絶世,各务以自得而已矣。”
(4).冠绝当世。《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絶世而独立。” 唐 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 郢 客文章絶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有弟 曹植 ,字 子建 ,聪明絶世。” 杨朔 《秋风萧瑟》:“这(指 长城 )不仅是捍卫过我们民族的古垒,也是人类历史上绝世的创造之一。”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侬家(儂家)nóng jiā
(1).自称。犹言我。家,后缀。 唐 寒山 《诗》之一六九:“儂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 五代 王延彬 《春日寓感》诗:“也解为诗也为政,儂家何似 谢宣城 。” 清 吴伟业 《画兰曲》:“珍惜沉吟取格时,看人只道儂家媚。”
(2).女子自称。犹言奴家。 宋 晏殊 《菩萨蛮》词:“人人尽道黄葵淡,儂家解説黄葵艳。可喜万般宜,不劳朱粉施。” 宋 苏轼 《次韵代留别》:“他年一舸 鴟夷 去,应记儂家旧住西。” 元 杨椿 《西湖竹枝词》:“儂家生长在 西湖 ,暮管朝絃随处呼。”
(3).旧时女子称自己的家。 元 姚文奂 《竹枝词》之一:“儂家只在 断桥 边,劝郎切莫下湖船。” 清 黄燮清 《长水竹枝词》:“ 杏花村 前流水斜, 杏花村 后是儂家。”  ——《漢語大詞典》
移 yí《國語辭典》

移 [ yí ]

  1. 移转、搬迁。如:「移植」、「迁移」。《汉书·卷四九·鼌错传》:「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唐·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2. 转变、改变。如:「移风易俗」、「移孝作忠」。唐·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3. 摇动。《礼记·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唐·孔颖达·正义:「移谓靡迆摇动也。」
  4. 施予、赠送。《史记·卷一○四·田叔传》:「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
  5. 去除。汉·王充《论衡·变虚》:「齐君欲禳慧星之凶,犹子韦欲移荧惑之祸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1. 一种官方文书的旧称,行文于平行的对等单位之间。《后汉书·卷七四·袁绍传》:「桥帽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诸司相质 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制,三曰移。」
  2. 姓。如汉代有移良。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洛 luò《國語辭典》

洛 [ luò ]

  1. 參見「洛水 」條。
  2. 大陸地區洛陽的簡稱。
  3. 姓。如明代有洛忠。
徽 huī《國語辭典》

徽 [ huī ]

  1. 标帜。如:「国徽」、「校徽」、「党徽」。《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杨徽者,公徒也。」
  2. 旌旗。《礼记·大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汉·郑玄·注:「徽号,旌旗之名也。」《文选·潘岳·闲居赋》:「其西则有元戎禁营,玄幙绿徽。」
  1. 美善的。《诗经·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唐纪六十四·武宗会昌四年》:「郊庙之礼,诚宜亟行,至于徽称,非所敢当。」
苏 ( 蘇 ) sū/sù
苏 [ sū ]
  1. 植物名(“紫苏”或“白苏”的种子,称“苏子”)。
  2. 指须头下垂物:流~。
  3. 昏迷中醒过来:~生。~醒。死而复~。
  4. 缓解,解除:以~其困。
  5. 特指“江苏省”、“苏州市”:~剧。~绣(苏州的刺绣)。
  6. 前“苏联”的简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苏维埃”;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苏区”。
  7. 姓。
  8. 见“噜”字“噜苏”。
苏 [ sù ]
  1. 朝向:“~刃者死”。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