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佚名两汉〕《孔雀东南飞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三二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之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馀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入门上家堂。

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

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

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

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还家十馀日。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阿女含泪答。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

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

故遣来贵门。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要。后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疋。

交用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

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府吏闻此变。

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

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

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

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

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

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

千万不复全。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登即相许便婚姻

登即 dēng jí
当即;立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急命纸笔,登即纪録。”《廿载繁华梦》第二回:“不两月间,那所宅子又早已落成,登即回乡行进伙礼。”  ——《漢語大詞典》
相许(相許)xiāng xǔ
(1).谓愿许终身。 南朝 梁 沈约 《夜白紵》诗:“ 秦 筝 齐 瑟 燕 赵 女,一朝得意心相许。”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手把 梁生 画花看,凝嚬掩笑心相许。”
(2).泛指表示应允,允许。《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公子之言是也。但 诸 ( 专诸 )有老母在堂,未敢以死相许。”
(3).赞许。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相逢一语感相许,便与深衷吐款款。”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便 biàn/pián《國語辭典》

便 [ biàn ]

  1. 順、順利、方便。如:「便利」、「不便之處」。《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宋·陸遊〈初發夷陵〉詩:「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2. 簡單的、非正式的。如:「便服」、「便鞋」、「便條紙」、「家常便飯」。
  3. 靈敏、輕巧、敏捷。《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1. 適宜、合宜。如:「便於攜帶」。《南史·卷三五·顧覬之傳》:「率皆即日不宜於人,方來未便於公,名與實反,有乖政體。」
  2. 有利於。《韓非子·孤憤》:「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史記·卷七十七·信陵君列傳》:「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3. 熟習。《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隋書·卷五○·郭榮傳》:「孝先於上流縱天筏以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4. 排泄屎、尿。如:「便尿」。《漢書·卷五九·張湯傳》:「(安世)​為光祿勳,郎有醉小便殿上。」
  1. 方便的時候。如:「便中請來個電話。」、「得便就幫你送過去。」
  2. 機會。《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吾想夫北風振漢,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3. 屎、尿等的排泄物。如:「大便」、「小便」、「糞便」。
  1. 即、就。《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紅樓夢·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閒談,或和王夫人相敘。」
  2. 豈、難道。表反問的語氣。宋·文同〈可笑口號七章之一〉:「若無書籍兼圖畫,便不教人白髮生?」《董西廂·卷八》:「姑舅做親,便不敗壞風俗?」
  1. 縱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便 [ pián ]

  1. 姓。如漢代有便樂成。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婚姻 hūn yīn
(1).男女结为夫妻;嫁娶。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茧紬縑练者,婚姻之嘉饰也。” 唐 牛肃 《纪闻·季攸》:“后月一日,可合婚姻。” 老舍 《二马》第四段八:“婚姻是爱的结束,也是爱的尝试,也是爱的起头!”
(2).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尔雅·释亲》:“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奉巵酒为寿,约为婚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回避》:“《宋史·选举志》,旧制秋贡春试,皆置别头场。以待举人之避亲者,自緦麻以上亲,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