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

柳宗元唐代〕《南省转牒欲具江国图令尽通风俗故事

圣代提封尽海壖,狼荒犹得纪山川。华夷图上应初录,
风土记中殊未传。椎髻老人难借问,黄茆深峒敢留连。
南宫有意求遗俗,试检周书王会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南宫有意遗俗王会

南宫 nán gōng
(1).南方星宿的宫,指朱鸟星座。《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唐 孔颖达 疏:“推此则南宫好暘,北宫好燠,中宫四季好寒。” 唐 李频 《感怀献门下相公》诗:“日望南宫看列宿,迢迢婺女与乡比。”
(2).南面的住室或宫殿。《仪礼·丧服》:“子不私其父,则不成为子。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八:“北闕临玄水,南宫生絳云。”《明史·英宗后纪》:“ 武清侯 石亨 ……以兵迎帝於南宫。”
(3). 秦 、 汉 宫殿名。《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置酒 雒阳 南宫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南宫 在 雒州 雒阳县 东北二十六里 洛阳 故城中。”《后汉书·冯鲂传》:“明年,东巡郡国,留 鲂 宿卫 南宫 。”
(4).皇室及王侯子弟的学宫。《史记·儒林列传》:“ 高祖 过 鲁 , 申公 以弟子从师入见 高祖 於 鲁 南宫。”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云:“泮宫在 兗州 曲阜县 西南二百里 鲁城 内宫之内。 郑 云泮之言半也。言其制半於天子之璧雍。” 南朝 梁简文帝 《相宫寺碑》:“五明盛士,并宣北门之教;四姓小臣,稍罢南宫之学。”《宋史·真宗纪二》:“詔南宫北宅大将军以下,各勤讲肄,诸子十岁以上并受经学书,勿令废惰。”《宋史·职官志五》:“ 咸平 初,遂命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宫者, 太祖 、 太宗 诸王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
(5).尚书省的别称。谓尚书省象列宿之南宫,故称。《后汉书·郑弘传》:“ 建初 ,为尚书令…… 弘 前后所陈有补益王政者,皆著之南宫,以为故事。” 南朝 梁 丘仲孚 著《南宫故事》百卷,亦以南宫称尚书省。 唐 及以后,尚书省六部统称南宫。 唐 韦应物 《和张舍人夜直中书寄吏部刘员外》诗:“西垣草詔罢,南宫忆上才。” 唐 韩愈 《袁州刺史谢上表》:“臣以愚陋无堪,累蒙朝廷奬用,掌誥西掖,司刑南宫。” 清 宋琬 《拜梁少司农墓》诗:“尚思东阁开筵日,无復南宫曳履声。”又因进士考试多在礼部举行,故又专指六部中的礼部为南宫。 唐 韦承贻 《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南隅》:“才唱第三条烛尽,南宫风月画难成。” 宋 郭彖 《暌车志》卷五:“ 朱藻 字 元章 , 徽 人,某年南宫奏名,方待廷试。” 清 黄宗羲 《户部次公董公墓志铭》:“七试南宫不第,然达官高第,海内庸有不知,而无不知 次公 者。”
(6).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一折:“去年乡闈领解,南宫未利。” 明 阮大铖 《燕子笺·入闱》:“山岳君恩隆重,主南宫大典,滥及愚蒙。”《儒林外史》第七回:“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 清 吴廷华 《沈孝子行》:“居身洁白守庭训,循陔乃厄南宫离。”
(7).借指 北宋 书画家 米芾 。 米芾 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 米南宫 。 清 周亮工 《广金石韵府序》:“虽然 安石 《中郎》之帖, 清臣 《争坐》之书,皆足冠絶古今,而 南宫 评其有篆籀气。” 清 王士禛 《开先瀑布》诗:“伟矣 南宫 书,破壁鑱崔巍。”原注:“壁上有 米元章 大字。” 清 纳兰性德 《题米元章方圆菴碑》:“书至 南宫 而书之能事毕矣,然 南宫 书从 钟 、 王 来。”
(8).复姓。 春秋 有 南宫适 。见《论语·宪问》。适,一作“括”。  ——《漢語大詞典》
有意 yǒu yì
(1).有意图;有愿望。《战国策·燕策三》:“愿得将军之首以献 秦 , 秦王 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燕国 见陵之耻除矣,岂有意乎?”《后汉书·孔融传》:“太傅 马日磾 奉使 山 东,及至 淮 南,数有意於 袁术 。” 宋 王安石 《招叶致远》诗:“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 鲁迅 《书信集·致邵文熔》:“在 沪 则弟识一二人,倘有意来 沪 一诊,当绍介也。”
(2).有志向。《南史·萧钧传》:“ 高帝 执其手曰:‘伯叔父犹父,勿怨。所以令汝出继,以汝有意,堪奉蒸尝耳。’” 宋 苏轼 《礼以养人为本论》:“三代之衰,至於今且数千岁,豪杰有意之主,博学多识之臣,不可以胜数矣。”
(3).故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故 武王 以仁义伐 紂 而王, 伯夷 饿不食 周 粟; 卫灵公 问陈,而 孔子 不答; 梁惠王 谋欲攻 赵 , 孟軻 称 大王 去 邠 。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韩文》:“ 昌黎 与 李翊 书,自言非三代、两 汉 之书不观,未必有意仿为之。”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在 鹿特丹港 ,一个领港员因为船上一水是 中国 人而有意刁难,把舵令用英语说得又快又流时, 贝汉廷 就迎上去和他用英语对话。”
(4).特指男女间有爱恋的情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意欲就此看个中意的人家子弟,替他寻下一头亲事,成就他终身结果,也是好事。所以一时不辞他去,原非我自家有意也。”《红楼梦》第一回:“ 雨村 见他回头,便以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遂狂喜不禁。”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一幕:“那 侯朝宗 很有意于 秦淮河 一个歌女 李香君 ,可是他没有钱, 圆老 何不花一笔钱,让他梳拢了 香君 ,这也是艺林雅事。”  ——《漢語大詞典》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1.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1. 姓。如漢代有求仲。
遗俗(遺俗)yí sú
(1).前代留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孟子·公孙丑上》:“ 紂 之去 武丁 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履 番君 之故地,渐 甌越 之遗俗。” 宋 欧阳修 《端午帖子词》之一:“愿因角黍询遗俗,可鉴前王惑巧言。” 清 丘逢甲 《谒饶平始迁祖枢密公祠墓作示族人》诗:“山城遗俗朴不华,惟耕与读真生涯。”
(2).抛弃流俗;超脱世俗。《吕氏春秋·士容论》:“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耳目遗俗,而可与定世。” 高诱 注:“耳目视听礼义,是则故能遗弃流俗,可与大定於一世也。” 宋 朱熹 《择之兼怀子重老兄顺之贤友》诗:“不是幽人遗俗去,肯寻流水渡关来。”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独至古文,恒由贤知命世之英,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蒙谤訕,甘寂寞,负遗俗之累,与世齟齬不顾,然后乃以雄峙特立于千载之表。”  ——《漢語大詞典》
试 ( 試 ) shì
试 [ shì ]
  1. 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车。~图。~航。~问。尝~。~金石。
  2. 考,测验:~场。~卷。~题。笔~。考~。口~。
检 ( 檢 ) jiǎn
检 [ jiǎn ]
  1. 查:~查。~测。~讨。~举。~校(jiào )。~修。~索。~察。
  2. 注意约束(言行):~点(①注意约束言行,如“参加宴会时连吃带拿,太不~~了”;②查看是否符合,如“把行李~~一遍”)。失~。
  3. 古代官名,掌修国史,位次编修。
  4. 姓。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简。~函。
  3. 文件:证~。说明~。
  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6. 字体:草~。隶~。楷~。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王会(王會)wáng huì
旧时诸侯、四夷或藩属朝贡天子的聚会。语本《逸周书·王会》:“ 成周 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 孔晁 注:“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四夷也。” 唐 魏徵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庭实超王会,广乐盛钧天。” 宋 黄庭坚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物色看王会,勋劳在 石渠 。” 明 徐孚远 《在交日久传语日变》诗:“虽然 周 室非全盛,王会开时 南海 清。” 清 王韬 《变法中》:“虽疆域渐广,而登王会、列屏藩者,不过东南洋诸岛国而已。”  ——《漢語大詞典》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1.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2.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3.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