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佚名先秦〕《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

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灵囿麀鹿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灵囿(靈囿)líng yòu
(1). 周文王 苑囿名。《诗·大雅·灵台》:“王在 灵囿 ,麀鹿攸伏。” 毛 传:“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灵囿,言灵道行於囿也。”《后汉书·班固传下》:“外则因原野以作苑,顺流泉而为沼,发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 梁騶 ,义合乎 灵囿 。” 李贤 注:“此言鱼兽各得其所,如 文王 之 灵囿 也。” 明 张居正 《苑田纪》:“臣闻设苑以资观游……有国者所不废也。然而 灵囿 之咏,独归 周文 。”
(2).泛指帝王畜养动物的园林。 三国 吴 韦昭 《从历数》诗:“凤凰栖 灵囿 ,神龟游沼池。” 南朝 梁 陆云公 《御讲般若经序》:“归倾宫之美女,共 灵囿 於庶人。” 侯仁之 《历史上的北京城》:“因为当时曾经在这里养过一些珍禽异兽,所以又叫做‘灵囿’,是皇家动物园的意思。”
(3).对苑囿的美称。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 灵囿 繁石榴,茂林列芳梨。”
(4).指仙界的苑囿。《云笈七籤》卷九八:“琳瑯敷灵囿,华生结琼瑶。”
(5).比喻精粹汇集之所。 罗惇曧 《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苟抽秘思,骋妍词,斯焉採摭,靡能尽者,抑亦文章之灵囿已。”  ——《漢語大詞典》
麀鹿 yōu lù
牝鹿。《诗·大雅·灵台》:“王在 灵囿 ,麀鹿攸伏。”《晋书·隐逸传·郭文》:“有猛兽杀大麀鹿於菴侧。” 宋 苏轼 《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声淫及《灵臺》,中有麀鹿伏。”  ——《漢語大詞典》
攸 yōu《國語辭典》

攸 [ yōu ]

  1. 水流安定的样子。《说文解字·攴部》:「攸,行水也。」清·段玉裁·注:「水之安行为攸。」
  1. 迅速快捷的样子。《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汉·赵岐·注:「攸然,迅走趣水深处也。」
  1. 处所、地方。《诗经·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汉·郑玄·笺:「相,视;攸,所也。……视其所居。」
  2. 姓。如北燕有攸迈。
  1. 置于动词前,表示联系作用。相当于「所」。如:「生死攸关」。晋·陶渊明〈咏三良〉诗:「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2.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书经·洪范》:「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
  1. 于是。《诗经·小雅·斯干》:「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伏 fú《國語辭典》

伏 [ fú ]

  1. 趴,身体向前倾靠在物体上。如:「倒伏」、「伏案」。《礼记·曲礼上》:「坐毋箕,寝毋伏。」
  2. 隐藏、隐匿。如:「蛰伏」、「危机四伏」、「昼伏夜出」。《老子·第五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 降服、使屈服。如:「降龙伏虎」、「制伏」。
  4. 低落下去。如:「伏地挺身」、「此起彼伏」。
  5. 承认、承受。如:「伏罪」、「伏法」。《文选·班彪·王命论》:「遇折足之凶,伏斧钺之诛。」
  6. 佩服、信服。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同「服 」。
  1. 隐藏不露的。《文选·左思·蜀都赋》:「漏江伏流溃其阿。」
  1. 参见「伏日 」条。
  1. 对尊长自谦的敬辞。《文选·枚乘·七发》:「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闲乎?」《汉书·卷四·文帝纪》:「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