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春山曾见伤离处。

毛滂宋代〕《菩萨蛮·富阳道中

春潮曾送离魂去。春山曾见伤离处。老去不堪愁。凭阑看水流。
东风留不住。一夜檐前雨。明日觅春痕。红疏桃杏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春山伤离

春山 chūn shān
(1).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唐 王维 《鸟鸣涧》诗:“人閒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诗:“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潘太守诗》:“莫待 瀟湘 芳草緑,春山处处子规声。”
(2).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 唐 李商隐 《代董秀才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元 吴昌龄 《端正好·美妓》套曲:“秋波两点真,春山八字分。” 清 洪楝园 《后南柯·释酗》:“问何时消除芥蔕,终不免愁锁春山未展开。”
(3).指春神。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立春日, 大兴 、 宛平 县令设案於午门外正中,奉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配以春山。”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伤离(傷離)shāng lí
为离别而感伤。 唐 王昌龄 《送程六》诗:“冬夜伤离在 五溪 ,青鱼雪落鱠橙虀。”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盖古乐府多托於闺情女思, 青莲 深於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 郁达夫 《赠别》诗:“伤离我亦天涯客,一样青衫有泪痕。”  ——《漢語大詞典》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