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驿门(驛門)yì mén
驿站的大门。 唐 王昌龄 《九江口作》诗:“驛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叱起 沈衍 ,令梟首於驛门外,举酒与诸公尽欢。” 清 薛所蕴 《驿卒词》:“五更三点不交睫,头枕驛门候消息。”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高岸 gāo àn
(1).高崖,高峻的山崖。《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汉书·孔融传》:“前以露 袁术 之罪,今復下 刘表 之事,是使跛牂欲闚高岸,天险可得而登也。” 南朝 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高岸翻成浦,曲港反通舟。”
(2).高峻的堤岸。 宋 王安石 《闵旱》诗:“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3).傲岸严竣。《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神武 性深密高岸,终日儼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至於军国大略,独运怀抱,文武将吏罕有预之。” 宋 苏洵 《上余青州书》:“达者安於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 ——《漢語大詞典》
(2).高峻的堤岸。 宋 王安石 《闵旱》诗:“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3).傲岸严竣。《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神武 性深密高岸,终日儼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至於军国大略,独运怀抱,文武将吏罕有预之。” 宋 苏洵 《上余青州书》:“达者安於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 ——《漢語大詞典》
望 wàng《國語辭典》
望 [ wàng ]
动- 向远处或高处看。如:「登高望远」、「一望无际」。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 希冀、期盼。如:「盼望」、「期望」、「渴望」。《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拜访、慰问。如:「拜望」、「探望」。
- 怨恨、责备。《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
- 将近、接近。唐·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那我虽然不至于老迈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 志愿、心愿。如:「愿望」、「绝望」。
- 名誉、名声。如:「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三国演义·第八三回》:「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
- 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见的满月月相,后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文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宋·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向、朝。如:「望后退」、「望前看」、「望我点点头」。
尽 ( 儘 盡 ) jìn/jǐn《國語辭典》
- 「盡 」的異體字。
黄芦(黄蘆)huáng lú
枯黄的芦苇。 汉 徐干 《中论·修本》:“黄芦之萌,以兆大中之暑。” 唐 王昌龄 《九江口作》诗:“驛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清 纳兰性德 《菩萨鬘·寄梁汾苕中》词:“知君此际情萧索,黄芦苦竹孤舟泊。” ——《漢語大詞典》
洲 zhōu《國語辭典》
洲 [ zhōu ]
名- 水上的陆块。如:「沙洲」。《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地理学上称地球上的大块陆地为「洲」。如:「亚洲」、「欧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