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平生意气重结交,龙泉三尺横在腰。

林直清代〕《结客少年场行

长安少年游侠客,走马日逐城南陌。见人不肯道姓名,不是英雄不相识。

平生意气重结交,龙泉三尺横在腰。片言偶合吐肝胆,万事到手轻鸿毛。

朝入主人门,暮醉主人宅。主仇不报空丈夫,跃马出门身不惜。

刺杀仇人函首归,淋漓颈血尚沾衣。主人请以千金报,踏步掉头去不告。

君不见,荆卿当日勇无伦,聂政西来亦可亲。从来缓急相看者,犹数屠沽辈里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平生意气重结龙泉三尺

平生 píng shēng
(1).平素;往常。《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唐 杜甫 《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周立波 《懒蛋牌子·去抓赵子彬》:“人人都知道, 赵子彬 平生有三好:好喝大酒,好耍大钱,好看娘们。”
(2).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 晋 陶潜 《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説彼平生?” 唐 裴度 《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唐子方 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3).旧交;老交情。 唐 杨衡 《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诗:“何当真府内,重得款平生。” 宋 苏洵 《与欧阳内翰第三书》:“年近五十始识阁下,倾盖晤语,便若平生。” 清 张元赓 《张氏卮言·陈友石》:“大人閲其字迹,称善,即邀至舟中,茶罢对奕,欢若平生。”
(4).一生;此生;有生以来。《陈书·徐陵传》:“岁月如流,平生几何?晨看旅雁,心赴 江 淮 ;昏望牵牛,情驰 扬 越 。” 唐 韩愈 《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南宫适 用尽平生气力死战。”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这可以说是 朱延年 平生第一笔生意。”  ——《漢語大詞典》
意气(意氣)yì qì
(1).志向与气概。《管子·心术下》:“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 南朝 宋 袁淑 《效曹子建〈白马篇〉》:“意气深自负,肯事郡邑权?”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意气如 祖豫州 ,而誓清 冀 朔 。” 清 侯方域 《送何子归金陵序》:“是时余与 何子方 少年,意气甚鋭。”
(2).精神;神色。《晏子春秋·问上十》:“寡人意气衰,身病甚。”《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 广 意气自如。” 宋 沈辽 《奉陪颖叔赋吐绶鸟》诗:“方其振舞时,意气艷且闲。” 清 钱谦益 《尹嘉宾父延绶加赠奉政大夫湖广按察司佥事制》:“家无担石,而眉稜之意气燁然。”
(3).志趣。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明 袁宏道 《与梅客生书》:“家弟自 云中 归,极口称 梅开府 才略盖世,识见絶伦,且意气投合,不减 庞道玄 之遇 于节使 也。”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三:“丈夫意气合,千金非所珍。”参见“ 意气相得 ”。
(4).情谊,恩义。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大丈夫意气相许,头颅可断,何况一妾!”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感君意气与君好,流连累月开怀抱。”
(5).气象。 汉 班固 《白虎通·朝聘》:“朝贺以正月何?岁首意气改新,欲长相保,重本正始也。”
(6).馈送财礼。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隋书·礼仪志四》:“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维不设,所宜纠劾。”
(7).情绪。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西游补》第十三回:“你还不知那 秦汉 ,当时的意气如今消释了。”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
(8).指文学与艺术作品的气势。 宋 欧阳修 《黄梦升墓志铭》:“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辨雄伟,意气奔放,犹不可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观上人画,如閲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漢語大詞典》
重结(重結)zhòng jié
(1).谓郁结之甚。《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心重结,意不舒。”
(2).重新缔结。《花月痕》第六回:“千回万转情难灭,双飞若註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  ——《漢語大詞典》
交 jiāo《國語辭典》

交 [ jiāo ]

  1. 足脛相交。《說文解字·交部》:「交,交脛也。」
  2. 縱橫錯雜。《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3. 相接、接觸。《楚辭·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晉·孔坦〈與石聰書〉:「鋒鏑一交,玉石同碎。」
  4. 來往、往來相好。如:「交際」、「結交」。《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5. 兩性媾合。如:「交配」、「性交」。《禮記·月令》:「旦不鳴,虎始交。」《聊齋志異·卷一·賈兒》:「婦獨居,夢與人交。」
  6. 授與、付給。如:「交付」、「交代」、「這件事交給他辦。」
  7. 使得、使令。唐·羅隱〈銅雀臺〉詩:「祗合當年伴君死,免交憔悴望西陵。」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我聽那先生說了這一會,交我也怕上來了。」通「教」。
  1. 相會的時候或地方。如:「春夏之交」、「湘鄂之交」。《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2. 朋友、友誼。如:「至交」、「刎頸之交」。《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3. 買賣。如:「今天成交多少數量?」
  4. 筋斗、跟頭。如:「跌交」、「摔了一交」。同「跤 」。
  5. 姓。如周代有交父彝。
  1. 雜合、一齊。如:「水乳交融」、「雷電交作」、「風雨交加」、「飢寒交迫」。
  2. 互相、彼此。如:「交談」、「交戰」、「交流」。《國語·越語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
龙泉(龍泉)lóng quán
(1).宝剑名。即龙渊。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棠谿鱼肠之属,龙泉太阿之辈,其本鋌山中之恒铁也。”
(2).泛指剑。 唐 李白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寧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王琦 注:“龙泉即龙渊也, 唐 人避 高祖 讳,改称龙渊曰龙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 张珙 如愚,酬志了三尺龙泉万卷书; 鶯鶯 有福,稳请了五花官誥七香车。” 清 宋玉叔 《〈述哀〉题后》诗:“我有父兄千载恨,对君霑血拂龙泉。”
(3).喻行事果断。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晃神道碑》:“於是乎龙泉独断,龟旐旁求;品命千名,封疆万户。” 唐 常衮 《授京兆尹魏少游加御史大夫制》:“有玉壶之清澄,兼龙泉之断割。”
(4).佛寺名。 北周 庾信 《送灵法师葬》诗:“ 龙泉 今日掩,石洞即时封。” 倪璠 注:“《法苑》云: 庐山 西有 龙泉精舍 , 慧远 沙门之所立也。”
(5).常泛指僧院、佛门。 唐 陈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诗序:“来从 许 下,月旦出於龙泉;言入 蜀 中,星文见於牛斗。” 唐 贾岛 《送僧归太白山》诗:“夜禪临虎穴,寒漱撇龙泉。”
(6).喷泉。 南朝 梁 江淹 《游黄蘖山》诗:“阳岫照鸞采,阴谿喷龙泉。”  ——《漢語大詞典》
三尺 sān chǐ
(1).指法律。《史记·酷吏列传》:“ 周 曰:‘三尺安出哉?’”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俭德遵三尺,清朝俟一匡。”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餘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2).引申为法则、准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诗曲·填词名手》:“近 沈寧庵 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
(3).指剑。《汉书·高祖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颜师古 注:“三尺,剑也。” 唐 杜甫 《奉送苏州李十五长史丈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 明 汪錂 《春芜记·说剑》:“俺将此剑赠了你,你早提三尺殛 蚩尤 ,莫教鬼哭与神愁。”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4).指小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最愁人一捻娇姿,更难抛三尺啼哇。”参见“ 三尺童子 ”。  ——《漢語大詞典》
横 ( 橫 ) héng/hèng
横 [ héng ]
  1. 跟地面平行的,与“”、“”相对:~梁。~楣。~额。~幅。~批。~披(长条形横幅字画)。~匾。~标。~空。
  2. 左右向的,跟目视方向垂直的,与“”、“”、“”相对:~写。~排。~向。~斜。纵~。
  3. 地理学上指东西向的:与“”相对:~贯东西。
横 [ hèng ]
  1. 凶暴,不讲理;蛮~。强~。~暴。~蛮。
  2.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死。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腰 yāo《國語辭典》

腰 [ yāo ]

  1. 人体躯干中间,胯骨以上肋骨以下的部位。如:「柳腰」、「扭腰」、「叉腰」。
  2. 事物的中间部分。如:「山腰」、「廊腰」。北周·庾信〈枯树赋〉:「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
  3. 参见「腰子 」条。
  4. 量词。古代计算腰带的单位。相当于「条」。《北史·卷七四·柳裘传》:「以奉使功,赐彩三百匹,金九环带一腰。」
  1. 佩在腰上。《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金若一出,前后数十骑,腰弓矢相摩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